所以对于大部分物品:
常见的市场顾客与出售者的交易并没有期货那种厘定了买卖双方不能不接受的成交价。
所以:
出售者面对购买者的个别需求曲线因而向右下倾斜,于是要觅价,买卖双方皆觅。
要注意的是:
这里分析的竞争市场,不是什么垄断或专利产品,只是因为没有庄家集中处理,没有一个预先决定了的价,出售者面对一个购买者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面对不同购买者也如是,这竞争出售者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当然也是向右下倾斜的了。
所以,这里的“竞争市场”,其实不是“一个”市场,是一场一场的单独交易了:
重点是有讯息费用存在,尤其是物品质量的讯息与其他出售者的售价讯息,顾客知得不足够,半点与众不同的特征也没有的物品也可能出现讨价还价的行为。
因而,哪怕物理上好像是集中的,但也不是一个市场:
事实上,出售同样物品的小店子往往彼此相连,竞争激烈,但出售者与购买者互相觅价,开头的叫价与最后的成交价可以相差几倍!
集中的安排,是为了发出讯号 —— 省去各自的广宣支出,也让顾客少去东奔西走的费用了。
在这种集中安排下,我们可以得到几个推论。
首先,顾客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每家都询价,所以:
如果上述的讯息费用够低,市场的传言会促成买卖双方一起认同的价,而价有变大家知道得快。
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是另一种集中市场。。。
其次,各个店铺之间的竞争策略选择:
如果在相同的多家店子中有一家的老板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平均价,决定打死也不减,其他的店子会为了生存而跟着同样施行不二价吗?
这个似乎是个博弈论问题,虽然作者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说:
生意好时大家好,生意不好时你独自凄凉,怎会不先遭淘汰呢?
如果我们从店家的角度出发,他肯定是要发讯号的:
因为价高通常代表着质量高,出售者偏于夸张地先开高价,希望偶尔碰中一些不知就里的。
所以:
一般而言,讯息费用愈高成交价的变差数愈大。
举例来说:
名牌皮包、手表之类,从百分率看,讨价还价的空间一般远比冒牌货为小。。。
因为品牌本身就是讯号,也是在降低讯息费用。
游客多的市场会有较大的成交价变差数。。。
一次性交易居多,当然讯息费用高 —— 对应地:
凡是顾客需要重复购买之物,讯息费用比较低。
这是从不同物品的角度出发来看了。
另一方面,如果是同一个商店,不同的时间维度,也就是生意从差变好,会怎样?
其一是。。。生意兴旺时物品成交价的变差数会下降。
为何?
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上升。
其次:
生意兴旺时,出售者的开价不是较高,而是较低。
理由也是边际成本变得明确,速战速决需要开较低的价。
也就是说,员工都忙起来了,所以知晓边际成本了。
最后:
其三是生意出现挤迫时,店子开的价变得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价格分歧的现象会消失。
忙到极致,供需关系逆转,可能你还要交订金、锁定产能呢 —— 这里是说某新能源龙头了(O(∩_∩)O哈哈~)
然而:
不是凡有不菲的讯息费用及闲置员工就会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
例如:
到餐馆进食,顾客看着餐牌价叫菜,不议价,因为压价可使送来的食品减量。
订婚礼酒席有议价的行为,但跟餐馆定出的价差别不大。
为何?质量不明确,有后手,可以有杀伤力:
食品还没有产出,大手压价对后来产出的食品会有不良影响。
以上就是分析的主线了。
另外,我们可以看看以物为本的分析,与另外一个概念,弹性系数的关系:
既然引进了讯息费用,我们不再需要考虑需求弹性系数。
为何?
以弹性系数不同来解释价格分歧容易找到反证的例子,而我提出的以讯息费用及资源空置来解释价格分歧,不容易找到反证。
更重要的是,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弹性系数难以观察,事前更难猜测,但从以物为本看讯息费用的或高或低是不难排列的。
看作者最后的总结吧:
没有疑问,价格分歧是资源有空置加讯息费用的效果,传统说的需求弹性系数不同通不过事实的验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