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敝帚自珍,感觉自家的破扫帚比别人家的新扫帚还要值钱。
在1990年,卡尼曼教授曾经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来解释“禀赋效应”。他把实验者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卖方,被试者每人先得到一个咖啡杯子,然后回答他们愿意出售所得杯子的最低价格;第二组为买方,事先没有杯子,要回答愿意出多少钱买这个杯子;我们会觉得他们给出的价格应该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但结果却是:卖方售价$7.12,买方出价$2.87。也就是说,同一个杯子,卖方给杯子的定价大概是买方定价的两倍还多,并且这一比例被多次试验反复验证。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同一个东西的价值并不相等,即放弃的痛苦要比得到同样东西得到的快乐更强烈,这卖方的出价是非理性的。
回到之前执中朋友开店的例子,因为禀赋效应的存在,老板无形间提高了店铺对他的重要性。
打个比方,比如每月营收5000元的店铺,假设市场上出现了6000元的工作,老板就应该出租店铺,到市场上挣更高的工资。但实际上,由于禀赋效应的影响,他对于这家店铺的估值一定会高于5000元,按照禀赋效应的比率,甚至会达到10000元,这样一来,市场上的工资不再具有吸引力,老板选择自己继续看店,也就容易理解了。
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我们在做《好好说话》和《小学问》产品时,经常会外出做一些签售活动,去过许多的商场。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商场的大堂、走廊,都设置了广告位,而这里面很多的广告位上的广告,就是在宣传自己的商场有多好。
拜托,人家都来到你的商场了,你还要在广告里说欢迎来自己商场购物,不是白费力气吗?
那该怎么办?
正确的思路,是进行广告资源的置换。自己商场内部的广告位,可以租给一些要宣传的品牌,然后拿了租金,去外面的广告位进行投放,吸引大家前来购物,这才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很明显,这样的回报才是最高的。
但是为什么这些商家,会想不明白呢?
同样是因为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看哈,同样的两家商城,一家是你的,另一家是别人的。哪怕价值相同,但潜意识中你会对你拥有的商场具有更高的估价,因此总觉得自己和别人换是吃亏了。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我们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奇葩说》第二季的半决赛,在探讨“年轻人要不要买房”的辩论里,有个类似的问题。对方说:“卖了房子,自己换城市工作了不方便,被房子绑死了,怎么办?” 当时,我的回答是:“你可以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再去别的城市租房子啊。”
嗯,那场是我赢了。
你看,对方的观念是:我自己买了房子,一定要亲自去住。租别人的房子,那不是亏了吗?
现在你学习了禀赋效应,自然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里面的问题。
因为你已经购买了房子,对于自己的房子估价自然会更高。假如给你同样的租金,你自然不愿意出租自己的房屋了。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准备持有一个股票10年,那么你就不要持有它们10分钟。” 这句话非常的透彻的点出了禀赋效应的影响。因为一旦买入,你对于这只股票的喜爱就会影响你本身的判断,股票涨了你自然高兴,相信自己的投资是正确的,而当股票跌了,他们也绝对舍不得卖出。因为他们会努力说服自己这只是暂时的,这只股票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股票高手,没有投资的时候看得非常准,一旦入局就亏得血本无归。
生活中,商家利用禀赋效应,来进行营销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常见的就是电脑软件试用。比如一款正版的杀毒软件,原价199,现在免费试用30天。一般来说,消费者不会购买这么贵的杀毒软件,但现在一看,居然免费,这便宜不占白不占,大不了一个月后之后不用了。结果30天过去了,到了收费的那一天,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会乖乖掏钱购买。为什么?因为这段时间中你实际拥有了这款杀毒软件,心态上就发生了变化,从商家的产品变成了自己的产品。到了付款的时候,由于禀赋效应的影响,你甚至会觉得占了便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