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了汉献帝的位,形式上搞的是禅让制,是政权的和平交接,没有流血。那个时候,大汉朝廷的各种军政实力都掌握在曹家手中,为何不直接直接称帝呢?,又何必搞那么多虚伪的繁文缛节呢?汉献帝光禅让诏书就下了四次,曹丕也义正词严推托了三次,群臣更是劝进了数十次,曹丕才扭扭捏捏上台。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58476/792a47e75e3edc5b.jpg)
明明不是以德服人,你这是拿刀服人啊。你明明是逼的人家,非要让人家承认是自愿的,这种虚伪是不是很恶心? 那这个模式的价值在哪里呢?真的仅仅是虚伪吗? 不是。这是,权力运作的过程,其实不仅是一个暴力过程,更是一个汇聚共识的过程。只有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暴力才是一个有效的权力杠杆。
曹操,那个时候,就已经掌握了汉朝的全部军政实权,但是他还是不敢自己做皇帝的原因,因为还没有达成共识。 虽然他已经完成篡位的全部准备,什么加九锡,封魏王这些程序都走完了。但是只要他觉得,这事眼下还不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识,他就还是不敢走出最后一步。 比如说,当曹操接到晋魏公,加九锡的诏书的时候,他班底里最核心的文臣,就是荀彧,居然跳出来反对,说让曹操“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我们跟你干,是为了扶汉室,怎么搞到最后,是你要上位呢?荀彧不是一般人啊,他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倚重的老臣,他这一反对,不仅朝野震惊,就连曹操本人都是万万没想到。杀一个人容易,你曹家手里有刀嘛,但是这是个信号。说明天下人并没有达成共识,就是在曹操阵营里面,你自己都没有达成共识。那怎么办?
曹丕的“禅让”就是解决这个共识问题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 当时曹丕刚上台,他面对的,是三个难点。第一是自己曹家阵营里的支持者。第二是潜在的反对者。第三,就是汉献帝。 先来看第一拨人,支持者。
曹操一死,曹丕继承了他的位置。虽然大家都认你这个继承人,但是毕竟你是少主,和曹操相比,权威还是差了一大截。所以,曹丕要想巩固自己的权威,必须给大家好处。还能给出什么好处?当然就是让大家当开国元勋。所以这时候,不仅是曹丕自己想当皇帝,为了让这些跟随曹家这么多年的文臣武将得点好处,看见奔头,他也不得不马上开启当皇帝的流程。 采取禅让制的好处是,大家形成了一个默契。我曹丕只管推辞,但是你们得拼命地劝进啊。你们得挖空心思地写劝进表啊。找一堆理由说我应该当皇帝。好,只要你们写,这是你们要的,我是被你们逼的。这个过程中,我是不是假惺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都白纸黑字地表了态的,这个皇位是我们大伙儿并着肩一块篡的,历史责任不能由我一个人来担。简单说就是,把曹魏阵营里的每一个人都拉上了篡位的战车。 你看,这是不是在内部就形成了共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58476/21d454f8f6a85425.jpg)
第二,就是那些内心里嘀嘀咕咕,对曹魏篡汉可能不满的反对者。这些人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内心没准有对大汉王朝的依恋,有对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拥护。 曹丕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内心又反对到什么程度,但是理论上不排除这样的人确实存在。这个时候,禅让制的好处又体现出来了。 禅位的诏书是汉献帝,汉家的皇上下的。我曹丕是反复拒绝的。那些潜在反对者的心理活动就非常复杂了。 这种人大概分两类,一种是比较坚决的反对者,曹丕可是给了你机会反对的,前后长达九个月的时间,你要真是汉家的忠臣,反对改朝换代,自己跳出来说啊。如果这个时候没有胆量公开说,到生米煮成熟饭的那一天,你就只能怪自己苟且偷生胆子小了。别怪乱臣贼子篡位了。你的攻击对象指向你自己就行了。 如果是那些不太坚决的反对者,一想,我是要当大汉朝的忠臣的,但是皇帝自己都撂挑子了,反复下禅位诏书。我也没办法,就按照汉献帝的意思办吧。你看,大家好歹有了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你看,禅让制这个磨磨唧唧的过程,让曹丕的反对者,也自己说服自己,形成了共识。
第三,那就是这个事件中的受害者汉献帝。 汉献帝可不是一个任人欺负的怂人。曹操的时候,不就搞出了什么衣带诏之类的花样吗?他作为一个四百年皇朝的末代子孙,无论是出于对于家族的责任,还是出于对于自己安危的担心,拼死一搏,不是没有可能。 这个时候禅让制又起作用了。 因为是禅让,它其实暗示了皇权转移之后的事态发展。他就没有什么性命危险了,后来汉献帝不仅得了善终,死后还以帝王之制厚葬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