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在1368年称帝的,但此前亦有人多次劝其称帝,而朱元璋却并未为之所动,这是为何?
吴元年(1367)下半年以前,随着以朱元璋建立的应天为中心的西吴政权逐渐扩大,且有不日即将一统天下的趋势,有好多文官武将,纷纷向朱元璋进言,请其早日称帝,以顺天意、慰民心,但每一次都被婉言谢绝了。随着1367年下半年的到来,尤其是以李善长为首的大臣们发动的那次大劝进,终于使得朱元璋开始活动活动心眼了:是啊,该改改了,改什么?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并以排山倒海之势挥师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剑指元大都,颠覆元政府指日可待。要改称的级别肯定要比原来自称的吴王要高,那么就是皇帝了。
朱元璋想称帝而不称帝是咋回事
这样就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臣们先前发动的多次劝进都被拒绝了,唯有这一次朱元璋居然同意?
其实,从朱元璋的起义过程可以看出,自来到南京后,朱元璋就日思夜想要称帝,要消灭群雄,重建大一统帝国,但在1367年下半年以前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
第一,危险因素尚存,低调等待时机
朱元璋周边的主要割据势力没有被消灭,过早地称王称帝容易招惹是非,人们不是常说“树大招风”么。所以朱元璋一直牢记朱升老先生的“缓称王”的教诲,始终很低调。而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拖到1367年灭掉张士诚后才可说是基本解决了,因为这时在群雄中能与朱元璋一争高低的已为数甚少了,所以这时朱元璋称帝问题不大。
第二,国家机构不完善,缺乏运转能力
朱元璋要称帝,除了军事上的胜利这个最为基本的前提外,还必须得先构建新兴帝国的统治秩序,或者说进行基本的政权架构与制度建设。虽然在称吴王前后,朱元璋曾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又设大都督府,形成了属下行政机构与军事机构并驾齐驱的格局。不过,这个时候他的政权建设毕竟还处于草创时期,最为明显不足的就是军事机构领导人、军队官长过多兼任行政机构的领导,客观上造成了属下权力过大或说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想当年徐寿辉手下人倪文俊、陈友谅都是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力过大才导致红巾军领导层政变不断。
为了防患于未然,迎接新形势的到来,迅速取代大元帝国的统治,朱元璋仿照了元朝的做法,在彻底平定张士诚势力后的第二个月,设置御史台以及各道按察司,加强对属下的机构与权力监察,任命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刘伯温为御史中丞,等等。同时还将过去沿袭元朝尚左的百官礼仪改为尚右,令李善长由左相国改为右相国,徐达由右相国改为左相国,“余官如之”。这样一来,加上过去已作了变革的军事机构大都督府,明初以中枢“三大府”为主体的政权架构与内政建设逐渐完备。对此,朱元璋不无得意地说道:“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中书,政之本;都督府,掌军旅;御史台,纠察百司,朝廷纪纲尽系于此”。换言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政权“三驾马车”开始正式运行,明初立国基础架构大体完成。
以上是朱元璋对国家权力的管理,那么对于全社会呢?就在健全三大府为主体的权力机构的当月,朱元璋“命中书省定律令,以左丞相李善长为总裁官……”这就出现了明代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律——吴元年律令。该年十二月编定而成的《律令》刊发天下,新兴帝国的开国形势日渐成熟。
第三,老板小明王还在,名分问题令人头疼
朱元璋一直尊奉龙凤(小明王韩林儿年号)为正统,将小明王奉为自己的主子。既然这样,要是自己升级为皇帝了,那么小明王应该升级做什么?太上皇?可小明王比自己岁数还小,还从来没听说过太上皇比皇帝还年轻。这是一个令朱元璋十分头疼的事。但在龙凤十二年十二月冬天“很巧”地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小明王死了——此事“帮助”朱元璋解决了这件令人头疼的问题。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366年隆冬时,随着对张士诚战争的胜利,大功快要告成,朱元璋“想念”起在滁州被他奉养着的小明王。因为不要说是称了王的朱元璋,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女一旦发了,也要将自己的父母长辈接到身边来享享福啊,否则不仅良心上过不去,而且还要受到舆论与道德谴责。朱元璋当然不是那种愿意让人谴责的人,所以他就吩咐手下的一位水师将领廖永忠带了一些人到滁州去,将那个“韩宋”国的小明王韩林儿接到南京来。朱元璋实在是精明之人,派别人去接还不行,只有廖永忠最合适,这是为什么?因为那时从滁州到南京的交通不便,要过河过江,这可不是一般的活儿,非得要水上功夫特别好,又十分贴心的将领才能担当此任;而迎接小明王不是接一般的人,万一有什么闪失,那就不好说了。所以朱元璋要挑选精通水性的顶尖人物。还是廖永忠最好,他原本就是巢湖水师的头颅,当年一起投奔过来的水师头领不是战死了,就是被俘了。现在剩下的廖永忠几乎成为水师“男一号”。廖永忠将小明王接到以后,十分认真的对待着,他们一路顺行,来到了今天南京六合长江瓜步渡口,准备渡江。开船时还好好的,谁知船到了江中心时,突然遇到大风浪,廖永忠控制、控制、再控制,最后没控制住,船翻了,一船的人全部掉进江里,廖永忠等人“奋力营救”,可小明王还是被淹死了。这事很奇怪,怎么偏偏在朱元璋“迎主”的时候刮起了大风?朱元璋闻讯,表现的很痛心,臭骂了廖永忠一顿,“罚”他去前线打仗。
其实,廖永忠做了件“双赢”的事,朱元璋就要称帝了,顶头上司小明王怎么安置?只能让大江淹死了。而后来,朱元璋也给廖永忠封了个侯爵。
在解决了以上三件事后,时机成熟,朱元璋便“奉天承运”,宣布大明帝国建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