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中写道:如果你的事业或者人生陷入困境,不外乎这三个原因:
第一,不明事,无法发现事情背后的真相;
第二,不明人,不明白人言行背后的动机;
第三,不明己,陷入各种情绪和欲望的轮回。
《王阳明心学》教导我们如何: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炼,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皆成。看似简单,要想践行不是一般的难。
因为阳明先生说:“破山中之贼容易,破心中之贼,难!”
“破山中贼”一个“易”字,阳明先生何其潇洒、轻松;从表面看,是事功、经世致用,从结果看是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是外王。阳明先生不仅文韬武略,还是一位治世能臣,《明史》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而“破心中贼”一个“难”字,让阳明先生何其纠结、心痛。这个“心中贼”,就是无人不有、无时无处不在的私欲、贪欲和执念。可见人性的欲望和执念是最大的敌人。因为,人人心中皆有欲念,名利权钱色皆是人的本能欲望和执念。即使纠结、心痛、难,但阳明先生终究是“破了自己的心中贼”。那我们该如何可破?
但实际上内圣而外王两者一个都不能少。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终其一生“破山中贼”经世致用、建功立业,但终因破不了自己“心中的贼”而前功尽弃,甚至身败名裂,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可见“破心中的贼”不是一般的难。需要修炼到至高的境界才可以。
流放龙场,是王阳明先生一生的低谷期。可是,他不论外界如何纷扰,自己依旧睡在龙场的石棺里冥想,认真思考:如何成为圣贤?圣贤之道的根本最终他悟道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要遵循内心的良知,才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精神境界。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阳明先生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阳明先生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
王阳明先生思想博大精深,阳明心学既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的历史方位来看,一个人想要真正成事,一定要仔细研读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体系,努力践行,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人只有真正沉浸到自己的内心,发现内心的价值,倾听内心的声音,遵循内心的意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人生的目标方能得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