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不是潘金莲》浅谈:艰难过审,诉人间辛酸事,冯小刚做到了?

《我不是潘金莲》浅谈:艰难过审,诉人间辛酸事,冯小刚做到了?

作者: 良心娱乐 | 来源:发表于2016-12-19 10:36 被阅读166次

三年前,《私人订制》上映,作为每次出新片,冯小刚的微博总是十分热闹。那是冯小刚在上映前夕发表了一段话:

《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禁区;

《天下无賊》突破了賊不能当角的禁区;

《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

《一力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

《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

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无论创作还是市场。

自视甚高的影评人们,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

那时候,点点君还没有踏入新媒体行业,不太理解说的影评人是怎么了,到现在也做起了评论,只想说,影评很好啊。

或许这次冯小刚会说,《我不是潘金莲》,突破了对人情世故的讽刺。

这样看来,冯小刚仿佛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艺术斗士,专为公平发声和正名。

影片李雪莲是冯小刚袒护的对象吗?不是,他和影片中出现的官员一样,都是被讽刺的对象。

圆形,正方形,宽银幕,三种不同画幅的应用,成为了电影鲜明的一道亮点。

圆形镜头让人产生极强的代入感,惊世骇俗的“偷窥视角”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在构图上,为了能够迎合审美要求,可见冯小刚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距离感产生的朦胧间营造出了神似苏州园林的感觉。

圆形画幅多产生在李雪莲出生生活的地方,形成了一种人物与内心的聚焦,更表现了乡下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服从体制,听从一切安排,逆来顺受,是最好最安稳的生活的方式。若是锱铢必较,一股劲,突兀于大环境之下,必会成为旁人眼中的怪人。

当李雪莲不在告状,画幅变成了宽银幕,开始回忆美好生活,这诠释了对执念的放下。有位影评人评说得很好,他说:颇具意境之美的同时又做到了与人物剧情的高度契合。

我们避开冯小刚导演因为与万达的炮轰以及更多事件带来的舆论事件,虽然网络对此事件的解读很多,但是真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过度炒作,影响了民众的观影情绪,物极必反。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毕竟,这种敏感的题材能够过审查,拍出来已经不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不是潘金莲》浅谈:艰难过审,诉人间辛酸事,冯小刚做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xt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