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20115/c6ddc4f9fdf2af33.jpeg)
一、《金蝉脱壳2》里,黄晓明刚被抓时,想起了师父史泰龙曾教给他的一句话:熟悉环境,了解规则,和找到团队。
适逢最近我刚跳槽到一个新的公司,女儿雯雯也刚入读小学,都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仔细想想,电影里的这句话似乎对我们俩也都适用。
推而广之,只要是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想要迅速适应并长期生存,这其实都是一个可以活学活用的套路。
二、阿里巴巴的高管曾鸣有一个叫“终局思维”的理念,指的是凡事先想清楚自己要到达的终点,然后倒推回来,做出当下的决策。
其实本质上而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结果为导向。只不过结果对应的往往是短期的需求,终局则是长期的战略。比如在处男女朋友时,想要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和想要一生稳定和谐的婚姻,在选择对象和处理矛盾时,肯定会有截然不同的方式和考量。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选择,小到买菜吃饭,大到投资谈判,纠结不清时,只要好好想想,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结果,想要这个结果多久实现以及保持多长,也许就能多一分清醒,少一分迷惑。
三、交易的过程,其实也是人和商品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是我们在消费的时候,往往只意识到自己在选择商品,却很少意识到其实商品也在选择人。
人选择商品的标准,大多根据价格和喜好,而与此同时,商品也用价格和品牌,将对应的人群从茫茫人海里挑拣出来,进行匹配。久而久之,商品便通过这种选择和匹配,将看似大同小异的人群精准的区分开来,形成团体,甚至阶层。
沿着这个思路,从商家的角度,其实销售的首要任务不是推广和宣传,而是找到商品对应的人群,找到从对商品的深层认知到对价格的轻松承受完美契合的阶层。也可以更进一步,把商品当做一个引流的工具,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社交圈,让这些喜好相同的消费者们更加充实和快乐,并依此获得更大的价值增值和回报空间。
对此理解和接受的消费者,其实不必多说也能形成稳固的联系,而对此质疑或抱有偏见的消费者,多说反而无益,不如直接放弃。
四、基于各种各样的社交途径,仅就认识的层面而言,我们的人脉通常看似很广,上千个手机号码,几百个微信好友,几十个微信群,但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可能寥寥无几。
究竟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资源?即便放弃那种能够直接带来金钱利益的功利观点,起码也要看这个人能否给你带来好的影响,带来正能量,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不妨毫不犹豫地将其删掉。
反过来也一样,倘若有人觉得我没有用处,将我删了,我也应该欣然接受。这都是资源优化的做法,节省了彼此的时间,提升了社交的效率。
五、平时我们入群不少,真正稳定的大概只有三类。一是工作群和亲友群,原因很简单,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是一个稳固的群体。二是兴趣爱好群,所谓臭味相投、同气相求。三是粉丝群,因为有偶像在,大家心向往之,都是上赶着加的,自然也稳定。
但在我们的微信里,还有一种群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就是营销群。当初可能是碍于面子,或图个新鲜,加也就加了,不过很快就变得兴味索然。群里也没有活力,只剩群主还在自导自演,天天想着怎么让大家买东西。
其实在这样的群里,大家也都尴尬,退群吧觉得会得罪人,不退吧又真得太烦人。
所以选择看似千千万,很多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