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很火的房间收纳术书籍《断舍离》,想要找来看一下,以拯救我那凌乱不堪的桌面,却无意中得到了这本《断舍离——心灵篇》,算是原书的进阶版吧,作者山下英子在此书中指出:生活需要断舍离,心灵更要断舍离!阅读后最大的感悟便是,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来自于对自己情感的不理性判断。此书最后仿佛在用振聋发聩的言语向我们叩问:“活得太沉重,还谈什么改变?”
感触良多,故将读书笔记和其中的一些感悟写了下来。
1、什么是断舍离?
通过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我们就能从物品的拘束中脱“离”出来。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物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离”的状态:人会自然而然地拥有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抵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俯瞰的境界。
断舍离的精髓:先诊断出物品从身上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减少物品进行自我改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断舍能力——俯瞰: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利与弊,往往会帮助我们在无意识中做出选择。
2、为什么要“断舍离”?
媒体每天都在宣传着大量的不真实的毫无根据的信息,如果我们没有鉴定的信念,便会像一条狗,被牵着鼻子走。物价、医疗、房价、工作等等,生活中充满了无形的压力,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举步维艰”,要在这阴霾下生存下去,我们需要寻找的是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在外在世界中信马由缰地苦苦寻觅。
3、怎么做到“断舍离”?
通过锻炼整理物品的能力,重新审视自我、认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以“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替换“不需要、不适合、不舒适”的东西,让生活空间恢复本来该有的清爽与自在,从而达到训练自身俯瞰力的目的。
第一章形体所呈现的“看不见的世界”
第一节:从收拾开始,锻炼生活能力
“把收拾做为一种能力”,当自身未能将家里或者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便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甚至自责,书中主张我们把这种观点可以断舍离了,以俯瞰的位置去看待这件事情。所谓俯瞰,就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看待自己需要收拾这件事情,并且以中立的、不带任何个人情绪的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以把空间里的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
程度。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7成。比如,衣柜里只能放满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5成。比如,抽屉上放东西的空间不要超过抽屉的一半。】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1成。比如,桌面上放东西的空间最多就1成,尽量少放东西。】
认清自己的位置:加分法与减分法带来的不同效果
我们总是会给自己设定不同的目标,而且总是把目标设定得高不可攀,似乎越美好的想象越能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不然,目标定得过高,我们则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自责——“我怎么那么没用?为什么总是不能坚持?凭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可以”......这是一种减分法,过渡执着于最佳选择而无法果断做决定的人,很容易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良心的不安上。
与减分法对应,断舍离便是一种加分法,它要求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舍弃目前尚无法企及的幻想,把焦点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当我们把预先设定的目标完成,便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幸福。
第二节:重新思考“可惜”这个词
“扔不了”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扔不了呢?一切的主动权都在自己身上。其实说到底不过是自己内心里的“可惜”情感,理智上说要“断舍离”,情感上却无法同意,此时心里的挣扎便是情感与理智的对抗。这种时候,扔还是不扔,其实是自己的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事实上,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扔了某件东西后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后果”这种自我想象的悲剧上,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什么“不安”的事情发生。
关注物品,就永远也扔不掉
我们的老一辈们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中走过来的,他们那一代人身上大都有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让他们扔掉东西断然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年代不同了,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21世纪物满为患,如果我们依旧以过去的价值观去生活,自然会与现实社会有所冲突。
我们应该重视的是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而非物品本身。断舍离的目的并非是丢弃,而是重新明确物品与自己的关系,去更加珍惜留下来的物品,而扔掉大量不必要的东西只是一开始的必经之路而已。
第三节:【深刻的洞察】物品投射出的人际关系与自我
把父母灌输的观念也断舍离
“感谢”与“喜欢”是两回事。常常会看到有些人因为无法喜欢父母而感到痛苦不堪。作为子女,我们必须要懂得感恩父母,但是父母亲也不是完美的人,或许他们的一些生活陋习我们会不喜欢,或许他们的价值观念会与自己的相互矛盾,此时把“感恩”和“喜欢”混为一谈的人便会感到难受,认为自己非孝敬之人,病陷入深深的自责。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中如此,在很多的人际关系交往中,我们也会陷入类似的迷惑。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其实喜欢一个人和讨厌一个人都是一样不需要理由的,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我们应该勇敢地承认,只要我们能够在一段关系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便可,譬如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可以不喜欢父母的种种习惯和价值观,但是我们一定要感恩他们,给他们一生的守护。
不要对同住者抱以期待
期待和说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其实都是一种责备,这完全是一种对自我期待的执著,所以只能招致反效果。
第二章超越幸与不幸的【更深沉奥秘的世界】
第一节:什么是真正的积极与乐观
勉强表现出来的积极与乐观,就等于是在麻痹自己。如果能够接纳不舒适和罪恶感,那么感恩感恩之情自然就会涌上心头。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培养勇气和觉悟,做脚踏实地的乐观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再逃避自己的不舒适和罪恶感,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第二节:不再计较幸与不幸
比如我们在购买特价商品时,我们有想过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吗?即使真能够抢购到了特价商品,往往也是想要靠着划算的感觉证明自己是个走运的人罢了。便宜买到一件原价很高的东西,却不实用,是幸运吗?一件商品,无论价格是贵是贱,无论他人的评论是好是坏,真正评量该商品的还是自身的感觉。只要商品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那它对自己而言就是有价值的存在。无论它是什么样的商品,它的价值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教育家森信三关于缘分:人在一生中一定会遇到应该遇见的人,而且既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
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缘亦无从生起。
“要是真的能用俯瞰的观点去看待运气与缘分,留在我们身边的,就是真正纯粹的感激之情了”,读完此句,读到这一页(P090),我越发肯定所谓“俯瞰”就是要我们以客观的、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去评论我与周遭事物的关系,这样我们会更容易分析一件事物中存在的利与弊,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间的差别,从而既不为“不幸”而伤心欲绝,也不应“幸运”而洋洋得意。我们会以一种更为中庸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也因此有更大的宽容度,有更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正如我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名字作为主语去与他人对话——“一瓶怎么怎么啦;那是一瓶的;帮一瓶拿一下这个等等”(一瓶是本人的小名),即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乐观的一种表现,更是自己时常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表现。很可惜,这种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丢失,原因或者是生活的压力、责任的重担、为家人着想的那份急切......,但不管是什么,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时光里重拾乐观,面对阳光,而这恰恰能更加正反馈于自己的奋斗。
客观中立是必须的,但是人总是有感情的生物,若太过绝对便会无情,此中的尺度,便如前文中提到的观点类似——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没有理由,但是必须承认。
第三节:抓住诀窍,涌出干劲
保质期、保存期,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热情
以期限作为“舍”的标准是很有用的。食物的话就是保质期,消耗品的话就是保存期。除此之外,就以自己心中的热情是否冷却作为标准,答案就在自己心中。
禁止“暂时、随便、大概”
如果我们都被特别喜欢的物品包围着,那么住所的环境就会令我们感到舒服。买东西时暧昧不清的动机是导致物品大量囤积的罪魁祸首。这些东西绝大部分是连想要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都不明确的。
要打造“自己的住所”。而非“物品的住所”
自己是“主”的地位,而物品是“从”的地位。物品、家、自己都能自由呼吸的闲适宽敞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
第三章:重新整顿看得见的世界
对于物品的分类,每个人“思维习惯”的不同,则面对同样的物品,产生的观点也会是不一样的。“无意识、暧昧不清、刻意为之”这个三分法,是提高对人、事、物的意识性的黄金技巧。
无自觉:忘记自己拥有的衣服;重复购买的玩具;废弃的收据
暧昧不清:别人送的舍不得扔的衣服;不知道会不会去的拍卖广告的宣传单;之去用过一次的商店的积分卡
意识性:很喜欢的衣服;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文件;钱、信用卡
断舍离的根本就是“现在、这里、我、活着”这些事的感恩。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缺失的地方,而是关注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失恋了,我们可以悲伤,但是更应该“断舍离”,俯瞰此时的自己,是否应该早点抛开执著,去面对新生活?
生病了,是否可以少些抱怨,在康复之后,踏上运动健身的行程?
即便是生活中有所收获,也应该俯瞰一下生活,在庆祝之余,舍掉得意骄傲之感,往更进一步努力。
活得太沉重,还谈什么改变?
本人看到就是这个版本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