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都看过哪些小说?老师相机评价。
(二)木桥入境
1.情境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这是一篇微型小说。齐读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大家能顺利通关吗?请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豹子
师:很好,我很喜欢这位同学的声音,响亮、清脆、特别有精神。请你带着大家再读一遍。(真不错)
师:请睁大你们的双眼,再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文中的洪水和老汉。(看来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故事就发生在那个黎明前的夜晚,村庄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劳累一天的人们早已酣然入睡。忽然,一道闪电划过夜空,一声惊雷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狂风伴着暴雨袭来,洪水从山谷里咆哮而来,渐渐逼近了这座还在睡梦中的小村庄……
2.到底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雨和洪水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画出描写暴雨、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雨和洪水?
3.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引导:1.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雨吗? 2.“像泼。像倒。”雨突然大起来,向从天上往下泼水一样,向从盆里往外倒水一样。四个字,两句话,句子虽然简洁,却让我们感受到这场雨下得很大,大得就像水从天上——,而且很急,急的就像——。那现在作者把这两个完整的句子缩成这么短短的两个字一句,纵观全文,都多用这样简短的句段,短而有力,却让我们感受到气氛的-紧张。语言简洁这是微型小说的一个表达特点。我们在描写紧急情况时,学会用上这样的短句,就能突出紧张的氛围。3.朗读指导: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场大雨,急雨。指名读。雨很大啦,能再急一点吗?全班读。)
雨大就容易爆发-山洪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引导:1.你感受到了洪水的什么特点?从那几个此体会到的?修辞?势不可挡什么意思-来势凶猛,不可阻挡。2.朗读指导:想象一下,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画面,再读一读!3.这洪水不仅猛烈,而且疯狂。一起读:“山洪咆哮着——” 4.方法指引:想着画面朗读,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他们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那些词是拟人的表现:跳舞(引导:1. 这洪水跳出的舞蹈美吗?不仅不美,而且还让人感到……。2.读出你内心的恐惧。)
狞笑、(引导:1. 狞笑什么意思?2.给你什么感受?真令人毛骨悚然啊!)舔着(引导:这洪水想把人怎样,吃掉,简直就是一个想吃人的——魔鬼。)爬上(引导:我们似乎已经闻到死亡的味道了。)
简短的几句话让我感受得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这几句。让我们读出内心的感受!
师:这是一场猖狂的洪水——
师:这是一场凶猛的洪水——
师:这是一场恐怖的洪水——
师:这更是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洪水——
4.感受人群慌乱
过度:在大家的朗读声中,老师感觉到这场洪水是越来越猛,死神在步步逼近,洪水的突如其来,无情的吞没着整个村庄。在这个危急时刻,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生:逃跑
师:文章中的村民跟大家一样紧张害怕,想要逃命。引读第三自然段
所以: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生2: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生3: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看到人们的表现你想到那个成语。惊慌失措:那此时村民们有出路吗?
师:那此时这座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意味着什么?
生:这是一座可以逃生的桥,生命之桥。
面对生的希望,谁都不愿意落在后面,所以——(引读)
大家就这样拥向木桥,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呢?看来,这座桥此刻充满了——危险。
(三)危桥入情(13’)
过渡:然而事实上村民们都顺利通过了这座窄窄的木桥逃了出去,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板书:老汉)
1.请大家默读课文7至23自然段,去找一找描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或句子,同时思考: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
2.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引导。预设: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句话什么描写--神态,让你感受到老汉是怎样的人?临危不乱,那个字最能体现--盯一座山,山的特点;伟岸,高大,稳重
他盯着人们,那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呢?沉着、冷静、镇定严肃。指导朗读
老汉的这一盯让人们停住了脚步,同学们想想,如果是你站在那里盯着人们,他们会停住脚步吗?为什么老汉能让他们停下呢?插入1
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这句话什么描写-语言,排出过桥的顺序,群众--党员--老汉,让你感受到老汉是怎样的人?
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面?(—— )有人说党员也是人啊,老汉
什么态度?(老汉冷冷的说:“到我这儿报名。”)透过这话你能读懂在老汉心
里作为党员该怎样做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刻为人民着想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党员,插入2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那些词刺痛了你的眼睛--揪、吼、豹子。。。。。
透过这些词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焦急、恼火。。。。他急什么/此时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舐着人们的腰了,形式十万火急,谁先走一步就意味着多一分所生的希望,你知道老汉揪出的这个小伙子是谁吗?师:老汉把他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这一‘揪’意味着什么?
生:这么一揪很可能会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但老汉犹豫了吗?(没有!从“突然,冲”可以看出。)
老汉这一揪生的机会留给了其他村民,把儿子送到了死亡的边缘。你想用什么词来纵容这样的老汉,铁面无私、不徇私情
过度: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公无私的党支部书记,一个不徇私情的父亲。一心只想着村民,难道这位老汉就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爱
你从那看出来的?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了推 上木桥。插入3
过渡:就在老汉用力将儿子推上木桥的一刹那,突然,那座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一个浪头过来,也吞没了他。
此刻,狂风依旧,大雨如注,老汉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洪水无情人有情!虽然我们不知道老汉的名字,但他光辉的形象却留在了我们心里。他那沙哑而坚定的声音却一直回荡在黎明的夜空……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来表达对这位英雄老汉的敬意吧!
1.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走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儿子(引读煽情)。你能体会出老太太此时的心情吗?悲痛,带这种心情来读。当同学们读完这部分内容时,你知道了什么?课文最后揭示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前面留下悬疑,最后解释谜底,在收尾处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憾中再度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这也是微型小说的特点——巧设悬念,前后照应。
这样的结尾令人震憾令人感动,先请同学们回归到课题上,思考文章主要写老汉,为什么要以“桥”作为题目?
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铁面无私、舍己为人的老汉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桥! 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老支书就是屹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坚不可摧的桥。由此看来以桥作为题目更能体现文章中心,凸显人物形象。
(板书:桥)
总结:我们通过阅读文章的情节,感知了故事内容,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其他人物表现的对比,感知了人物形象。这篇微型小说共600多个字,用了100多字来进行雨、洪水、桥的环境描写,用意是什么?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语言动作神态这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