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家长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育儿难题。在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我们家长说的话,以及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影响到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效果。
那怎样有效的和孩子沟通呢?沟通时可以运用哪些技巧?咱们不妨回顾一下学过的课程。以下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几个知识点。
1.把话正着说
我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在他学习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搭积木收玩具等等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出错:不是把鞋子穿反了,就是把衣服和裤子穿倒了,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反正就是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
家长就很着急呀,这时候一些难听的,不耐烦的话,就会脱口而出:比如:错了错了,你怎么这么笨呀?不是这样弄的。你就不能把它穿得规规矩矩的?
这种话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对孩子而言,终归是一种打击。
其实这个时候你可以试着帮她纠正过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当然有时候,对于无伤大雅的小错误,比如,裤子反着穿等等,咱们大人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发现问题,不必要非的纠正过来。
2.记住,身教大于言传
在第10课:停止唠叨,行大于言,这课里面有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
课程里说,有时候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是因为孩子不会去听你说了什么,他只会模仿你的行为,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一个随地吐痰的爸爸,后面跟着一个随地吐痰的孩子;一个语言温和的妈妈,养育的也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儿……
有的孩子看见认识的人不打招呼,大人教了也不开口。有的家长就很不好意思,觉得孩子没有礼貌,其实,有时候是孩子害羞,有时候是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别人打招呼。所以我们家长要示范给他看。告诉孩“你可以观察妈妈(爸爸)怎么做”,慢慢的孩子就学会了。
所以说,育儿先要育己。一百句道理不如一个精彩的故事 ,一百个言传不如一个潜移默化的身教。你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3.给出具体的指令
正如付老师第18课“为什么越是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偏要做什么”中讲的那个案例。亲戚送给成成小朋友一把木剑,他开心地拿着那把剑对着沙发,桌子,电视等等家具砍来砍去,爷爷怕他弄坏家具,他砍哪个都会呵斥阻止他,后来他生气了,就拿剑扔了爷爷,闹的爷孙俩很不开心。幸好成成妈妈及时出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成成妈的做法就是给出具体的指令。大家还记得她是怎么做的吗?
是的,她告诉成成可以砍抱枕。让成成迅速找到了正确的玩法。所以,我们与其常说“不要怎么怎么样”,不如换成“你可以怎么怎么样”。
4.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感受
在第8课——“认同孩子的感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在这节课里讲了一个小宇向妈妈吐槽被指责的事,说宿舍有个同学很晚还不睡觉还听音乐,影响他休息。但和妈妈抱怨了两句后,却被妈妈指责孩子娇气,因此母子不欢而散的案例。
还有一个正面案例,就是妈妈耐心的听孩子发泄完情绪,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表示认同。然后,孩子顺着妈妈的引导,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思路,最终明白了这个事情应该怎么理解。
当孩子向你抱怨某件事情时,他是出于信任,把你当成他的朋友,朋友会说:“这真的是太让人生气了。”而妈妈却常常说:“这个问题要怎么办?”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回应,这就导致了话不投机半句多。
5.允许犯错
在第16课——孩子犯错后,怎样才能长记性,这一课里,我们明白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在犯错后不敢承认,并且还会一犯再犯的原因。
比如那一课的案例中,之所以孩子一再犯错,原因就在于孩子在内心有一个信念:妈妈是不容许我犯错的,犯错了就会批评甚至被罚。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想,下次他如何避免忘记带课后作业,而是在想他如何才能避免挨妈妈一顿批评。
所以,错误不会得到改正,为了跟妈妈对抗或者说避免批评,孩子还可能增加一个撒谎的坏毛病。
我们传统的想法和做法是:做错了就要承担诸如受罚之类的后果;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并且与孩子共同讨论,怎样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这样就把重心从消极的逃避责任转变到了积极的解决问题上面。
只要这样做,孩子犯的每一个错,就会成为他们快速成长的一个动力,而非阻碍。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