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橙子学院码字岛
十分钟看完《社会性动物》

十分钟看完《社会性动物》

作者: 宏英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15:04 被阅读0次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糟心的事儿:

路上突然出现个冒失鬼,撞到了自己;

小组的一个成员迟迟不交作业导致总体进度滞后;

食堂的大妈仅挑着白菜给我,一点肉丁都不给……

通常,我们会使用一个人内部因素来解释她的行为:她很懒惰,她很刻薄。

而,冒失鬼其实是赶赴考场的高考生;小组成员的拖延可能是精益求精,为了最后的汇报成果;食堂大妈……嗯,这个……

总之,实际情况可能和我们预想的一样,也可能并非如此。我们作为旁观者的主观倾向让我们把这些行为归到了个人的内部因素上,可我们不知道的是这其中,社会情境起了关键的作用。

社会情境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

有时候,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社会情境,才是我们做出各种行为的根本原因。

本文作者艾略特·阿伦森,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在科学研究之外,他还热心于心理学的教学和科普工作,是美国心理协会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研究、教学和写作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

在他上大学时,他为了追求一位姑娘,旁听心理系的课程,当时授课的是需求理论的提出者——亚伯拉罕·马斯洛。

回忆当时情境,阿伦森这样说道:“我放开了身边女孩的手,开始记笔记。那一刻,我失去了姑娘,却找到了天堂。”

好的爱情果然是让你洞开新的世界哈~

《社会性动物》是阿伦森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作者并非机械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结合了大量真实案例,讨论了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偏见等现实问题,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的人文情怀。

读了这本书,你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还能感受到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言归正传,开始我们四部分的评说吧!

第一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全部扔掉,一个人不再和别人发生任何互动,那么这个人其实已经算不上是人类了。

在社会情境中,人无时无刻不受着他人的影响。

若简单将他人的种种行为归结为其个人内部因素,这就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情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对于我们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来举一个【案例】!

津巴多监狱实验。两组学生,一组扮演监狱的犯人,另一组扮演监狱的看守。仅仅六天之后就展现出了人性里最阴暗、最丑恶的一面,看守虐待犯人,犯人竭尽所能讨好看守。

再说说【从众】。

如果身边的人都给出了错误的回答,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隐藏自己的想法,附和其他人的错误答案。

而这是不自觉地,如果问你你会不会从众,你肯定不会说你从众,但在特定情境下,你会做出一些你自己都会惊讶的事情。

这就是“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

第二

人类其实是“认知吝啬者”:因为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我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再做出最优的判断,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知识、信念、态度和偏见。

举个【案例】!

“证实偏差”:当我们持有某种信念时,就会主动寻找那些支持我们信念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我们的信念相违背的证据。

当预设你接下来会见到一个外向的人,你会询问什么问题?是不是这会直接影响你做出判断?

再来个【案例】!

“事后聪明偏差”:如果知道了一件事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误认为,自己之前已经预测到了这样的结果。

人类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这种倾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

第三

态度可能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于行为的事后解释

在一些情况下,态度和行为之间其实没什么关系。在一些时候,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是反过来的:我们首先做出了某种行为,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自己的是合乎逻辑的、合理的,是反映了我们的态度的。

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比如矛盾的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进入这种状态。这种认知失调让我们感到不愉快,于是我们就会有意化解这种冲突的状态。

【案例】

以吸烟为例,一位烟民如果看到一篇医学报道说吸烟会导致癌症,那么“我吸烟”和“吸烟导致癌症”这两种认知就会失调。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戒烟,将“我吸烟”的认知变为“我不吸烟”,这样冲突就化解掉了。但是,戒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法戒烟,烟民就可能使用别的办法,比如寻找“吸烟与癌症无关”的证据。已经有了不吸烟行为,便为自己行为做维护。

这看似是极不理性的,但也会帮助我们达成积极目标,例如:减肥。

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将实验人员分为两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减肥。其中一组很严苛执行教练的计划,另一组则相当宽松。一段时间后两组减肥效果差异并不大。可一段时间后,有严苛训练过的组减肥效果明显。

这些人在想: 我为了减肥投入那么多 一定是因为我真的想达成目标,于是他们说服自己继续投入,最终瘦身效果奇佳。

拉近人际关系的最好办法,可能是让对方帮你的忙。

刻意对对方好的做法,未必总能奏效,有时甚至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虽然我们都喜欢别人对自己好,但是如果一个人刻意去这么做,我们可能会怀疑对方隐藏了什么动机,或者有什么附加条件,于是就会提高警惕性。

要发展跟对方的关系,与其刻意讨好对方,不如换个思路,请对方帮你个忙。帮完你之后,你们的关系反而会拉近许多。

这是因为,就像前面我们讲过的,态度很多时候是对行为的事后解释。如果对方帮了你个忙,那么对方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为什么要帮他呢?因为他是个很好的人!”他会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你是一个值得被帮助的人,也值得交往。

人际关系的破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本书的重点:

1. 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全部扔掉,一个人不再和别人发生任何互动,那么这个人其实已经算不上是人类了。

2. 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3. 人类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

4. 认知失调是一种本能反应,它反映了人们的不理性,不过也可以利用它来实现一些积极的目标。

十分钟看完《社会性动物》

#笔记侠-宏英-翟宏英#橙子学院码字岛第八篇作业

相关文章

  • 十分钟看完《社会性动物》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糟心的事儿: 路上突然出现个冒失鬼,撞到了自己; 小组的一个成员迟迟不交作业导致总体进度滞后;...

  • 终于完结《社会性动物》推荐大家看!

    《社会性动物》看完啦,这本书看得拖拖拉拉,还好这几天猛攻了一下。 它属于心理学书籍,围绕人是社会性动物动物展开。全...

  • 熊猫书院----Week9

    精读《社会性动物》(上)思维导图:

  • 读书打卡D015《社会性动物》08/02

    读书打卡D015《社会性动物》08/02 读书:《社会性动物》 笔记: 今日主题: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1、一般认为新...

  • 《社会性动物》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

  • 《社会性动物》

    1.我们知道别人从众,但低估了自己可能从众的程度。 2.当需要对高度恐惧作出迅速反应时,缺乏自信的人会被恐惧压倒而...

  • 《社会性动物》

    ​ 关于作者 艾略特·阿伦森,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科学研究之外,他还热心于心理学的教学和科普工作,是美国...

  • 社会性动物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之中,时刻受他人的影响,一旦人脱离了社会,就难以称为人类了。 在社会情景...

  •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 埃利奥特.阿伦森 作者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心理学的研究分很多方向,包括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

  • 社会性动物

    我们都容易受后见之明偏见(hindsight bias)的影响。 人们往往给过失者冠以诸如“疯狂的”、“虐待狂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分钟看完《社会性动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gi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