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艾略特·阿伦森,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科学研究之外,他还热心于心理学的教学和科普工作,是美国心理协会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研究、教学和写作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
实际情况可能如此,也可能不是如此,关键在于,我们作为旁观者,有一种本能的倾向,就是使用一个人的内部因素,比如性格、思想、动机等等,来解释这个人的行为。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个人的这些内部因素,而是社会情境。所谓的社会情境,指的是一个人所在的外部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别人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这本书传达了一个颠覆以往观点的核心观点:许多时候,恰恰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社会情境,才是我们做出各种行为的根本原因。
第一,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第二,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第三,许多时候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于行为的事后解释;第四,如果想要拉近和一个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让他帮你的忙。
情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例子是从众。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不会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特定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从众。
除了从众之外,我们还很容易服从权威的压力。
社会情境对于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本书作者将其总结为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证实偏差,意思是说,当我们持有某种信念时,就会主动寻找那些支持我们信念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我们的信念相违背的证据。
在现实生活中,证实偏差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保守。我们会努力维护现有的观点,而忽视反面的证据,这使得改变观念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认知偏差的另外一个例子是事后聪明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在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比如矛盾的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进入这种状态。
在做出困难的决策之后,由于没有选择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人们几乎总会体验到某种失调。为了化解这种失调,就需要不断地强化之前的选择,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如果想要拉近和一个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不是对他好,而是让他帮你的忙。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许多时候人际关系的破冰并不需要蛮干,而是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那就是让对方帮你的忙,这反而会拉近你们的距离。
体会:
好书,四个结论都很好用。
要靠近谁,就让他帮你。
不要从众和权威,很多人不反抗,被游戏规则左右,所以要独立思考。
不是态度导致行为,而是态度解释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