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不可分,坚持不懈不倒翁。
欢迎来到箜的世界。
今天分享的是《幸福的方法》中四种模型的详细说明。
忙碌奔波型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他们是不快乐的奔波者,不懂得去享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只想着:“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但有很多每星期工作80小时的人,他们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来没有谁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
享乐主义型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在寻找快乐并且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却从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
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但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会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一般动物有什么不同呢?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曾说过,“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因此不可能获得幸福。美国前卫生教育与福利部秘书长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说过,“无论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享乐”。
虚无主义型
“虚无主义型”的人是指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他们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虚无主义型”则代表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将这种心态称为“习得性无助”。
“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是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这种类型的人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感悟幸福型
不要问自己“是否应该享受当下的快乐或者未来的幸福”,而要问“如何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
眼前和未来的收益有时是冲突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确实容易顾此失彼。但大多数情况下,眼前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益。
但有一点要切记: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
“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持续的幸福感,有意义,有目标,快乐努力奋斗。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明天继续!
作者:箜
若是同频伙伴,欢迎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