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这个词最早的出处,那应该是春秋时期。《左传・隐公元年》记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这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郑庄公继位。其母爱次子共叔段,就向庄公提出把他封在叫“制”的地方,即今河南荥阳汜水一带。庄公不准。于是其母武姜又提出封于“京”,在今荥阳东。庄公同意,“使居之”,于是,共叔段被称为“京城大叔”。“大”,通“太”,所以亦称“太叔”。
如果“京城”指国都,则出现比较晚,于晋代。晋陆机《为周夫人赠车骑》诗云:“今时得君书,闻君在京城。”这个“京城”,指的是西晋国都洛阳。唐代天宝之前,称长安为“京城”。
若不是说“京城”而是说“京”,但还是“京城”之意,就要早得多了。
《诗・大雅・文王》说:“殷士肤敏,祼将于京。”此诗歌颂周文王受天之命建周,并警示后王当效法文王,牢记殷鉴。这里的“京”,指周的“都城”。
《集传》说:“诸侯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则殷士者,商孙子之臣属也。”于省吾《诗经新证》说:“肤敏,乃黾勉的转语。”“黾勉”,就是毕恭毕敬、谨小慎微。《诗缉》说:“祼,谓之鬯酒献尸,尸受酒而灌于地以降神也。行祼之礼,谓之祼将。”“尸”,是商周时祭祀用的神像;“鬯酒”是一种香草酿成的酒。“鬯酒献尸”,把香草酒浇在神像上再掷于地也是表示崇敬和臣服。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11209/d3df9f1beafcb6f5.png)
若“京”不指“京城”“国都”,则也很早,很可能还在文王之前。
《诗・大雅・公刘》是周族的史诗之一,记录歌颂了周族先祖公刘由邰迁豳的史实。其云:“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冈,迺觏于京。”“京”在此处是地名。诗的后面,还出现了“京师”一词,意为“京邑”,但非指“国都”。
甲骨文的“京”字,本义为建在高处的“居所”,与“邑”“高”关系紧密。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的“城”字,目前所见最早的,亦出于“周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