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当时诸侯国的国都被称为国,国都之外的大城被称为都,小城被称为邑。
居住在国都里面的居民被称为国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贵族的远支,很多人甚至和国君都是沾点亲的。国人当中有些是为国家机构和公族、贵族服务的(这些人当中当然包括各级官吏)。
也有很多是自耕农,他们的土地一般都在郊区,离国都不远。城市里面还有从事商业的商人,此时还没有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商人地位也不低。
还有一类人需要注意,就是城市手工业者,他们虽然也居住在城市里面,可是却没有国人所应有的政治权利,因为周代的手工业者都是奴隶身份,直接属于国家所有,被称为“百工”,而且世代必须从事同样的行业,基本没有什么人身自由。
国人是有一定的参政议政的权利的,他们的态度甚至能决定国军的废立,比如西周暴君,周厉王就是因为得罪了国人,引起著名的国人暴动被赶下台的。
所以即使是国君,也要对国人客客气气的。同时,国人还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服兵役的义务,您可别觉得伏兵一打仗是苦差事,这恰好构成了国人政治权利的基础,国君的力量不就是体现在军队上吗?如果国君不好好哄着国人,到时候军队都不听国军指挥了,那国军不就成了光杆司令,可见在春秋时期国人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平衡的。
而城市以外的地区,则被称为野,这些地区的居民被称为野人。野人不算是国家的正视公民,没有参政的权利,而同时,也没有为国家服兵役的义务,野人的职业都是农民,打出了粮食一部分交给国家,一部分留给自己。
正是因为没有政治权利,所以野人对自己的国家一般没有什么归属感,还会经常变着法儿编歌谣讽刺国君和贵族们,《诗经》里面的不少诗歌都是这么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