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去年刚毕业的时候,曾经幻想过一年后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当时我想,现在我一定玩票似的自己做了好几个有意思的产品,一定看过了很多的书富有深度,一定品味非凡潮人一个。但现在看,除了凭借一点小聪明和运气在工作上略有进展,此外再无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目标总是这样,开始的时候仿佛触手可及,慢慢的渐行渐远,到最后一刻分崩离析。这个套路循环上演过很多遍,让人仿佛觉得这也许就是宿命。
不久前怀着装逼的心去到澳门赌场,在100块很快输光了以后,看到一个职业玩家在一个机器一个机器的玩,他告诉我他已经钻研了十几年,玩这个是有策略的。研究出了这个策略,赚钱就和家里有个印钞机没任何区别。
破解出这个策略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想法,让我小激动了一下,接着我静静的在比大小的桌旁边观察,思考。突然我灵机一动,如果每次我都下注同一边,输了就翻倍继续下注这一边,赢了就收手从头再来,那么这样我永远是不会输的。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于是我买了筹码,每次都压小,输了翻倍继续压小,赢了从头从一个筹码开始压。这个策略20次都成功脱身,但第21次的时候,连续开出了6次大,我没有更多的筹码继续下注,于是清盘出局。
现在想来,策略在逻辑推理上并无破绽,问题在于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要素:筹码并不是无限的。我们将一个筹码无限的场景中的策略运用到筹码有限的情况,必定会到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别。
同样,在生活中有太多场景,我们也忽略了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当定了目标,每天要看多少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放纵一天也没关系,反正明天花双倍的时间就能把缺口补上,接着明天同样的想法,到最后目标崩塌。这里的问题也在于,时间也是有限的。
时间总是有限,能选择做的事情却是很多,在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规避时间跨度大到在我们看来是无限,但却能给我们带来深刻改变的事情,比如学英语,比如提升厨艺。而会倾向于选择能给我们带来及时反馈或者短暂快感的事,比如玩游戏,比如刷美剧。
人天生是迷恋及时反馈的动物,曾经我玩过一个游戏 cookie clicker,游戏可以说是无聊至极,点击一次鼠标多一个cookie,用cookie可以雇佣机器人帮忙继续点击cookie。但是这么无聊的游戏,好多人玩了都表示完全停不下来。归根结底,这游戏抓住了人对及时反馈的迷恋,即使反馈是无聊至极并且毫无意义。
脱离对及时反馈的依赖和对时间无限的幻想,是实现自我独立和完成目标的第一步,所有的事情本质上都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做一定节约时间的,比如上无聊的网,看无聊的剧。一种是不做也仅仅就是没做而已,比如写篇文章,比如和多年没见的老友聊聊天。从今天开始,每周写一篇文章,每个月学一门新技能,前者以简书为准,后者以直播为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