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李纨:丧偶式育儿的最优解!

李纨:丧偶式育儿的最优解!

作者: 艾米讲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4-19 07:52 被阅读0次

    丧偶式育儿:一个网络流行词,指的是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百度百科。一般泛指明明有老公,活得却像个单亲妈妈,处境艰难。但李纨,却是在类似或是更甚的悲催命运下,做出了最优解。

    李纨,贾珠遗孀,贾兰之母,是真正的青春丧偶、孤儿寡母,在贾府中无权无势,比之黛玉的孤苦无依,更因其有个幼子要独立抚养而显得更加不易。再加上丈夫早亡又绝无可能再嫁,前路可谓绝境,是真正的丧偶育儿,活死人墓里煎熬青春。可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无解的死局,李纨却做出了默默无闻的最优解,值得所有正在被迫“丧偶式育儿的”妈妈们细细琢磨、参考。

    先全面了解一下李纨的家世背景。《红楼梦》第4回,给出了人物小传,说李纨,字宫裁。丈夫早亡,有个五岁的儿子贾兰,已经开始上学。父亲是国子监祭酒,信奉“女子无才便有德”,给她读的都是《女四书》、《列女传》这些宣传伦理道德的书。因而她只知道侍候公婆、养育孩子以及陪家里姑子妹妹们做做针线、读读女德的书。虽然锦衣玉食,却哀莫大于心死。

    重点来了,李纨出自天下第一书香门第,她父亲是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就是以前的中央大学,始于隋朝,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就是主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的官员,相当于校长。但是作为这样一个“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典型诗书传家的家庭,其父为什么突然对她强调女德,让她“不十分力气读书”了呢?只有首先明晰这一点,才能对李纨的行为模式做出合理的解读。

    跟黛玉类比一下,黛玉父亲是探花郎,高考全国第三,他让女儿读的都是男子科举考试要考的《四书》;那么作为名校校长的李纨之父,难道真是个鼠目寸光的蠢蛋吗?为什么只教育女儿“女子无才便有德”?他不知道嫁入豪门长子后,女儿极有可能要掌权管家,甚至与妾室们斗智斗勇吗?有德无才,又如何立足?

    “女子无才便有德”,这句话出自清初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字之差,“是”改成“有”。“无才就是德”与“无才就有德”,前者定义了女子的德就“是”才,后者更像是一种取舍,一种类似“难得糊涂”的总结。

    合理推测:李纨之父应该是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获悉的各种豪门妇人的反面案例,教导甚至训诫女儿“藏拙”、“内敛”,尽展其德,收束其才。唯有如此,才能在环境异常复杂的贾府后院安身立命。正可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就是君子之仁爱,用心良苦!可以看到,就是父亲的这番“深藏不露”的教育理念才让李纨在青春丧夫、寡母养子的命运厄途中不仅站稳了脚跟,且靠着“以退为进”的大智慧,稳扎稳打,走出属于她的命题下最好的一条路。

    再看,李纨的具体解题思路。

    一、清醒理智、安分守己。

    自古“寡妇门前是非多”,贾母说“他有的时候是这么着,没的时候他也是这么着,带着兰儿静静儿的过日子”,足见其守寡的成功,赢得了最高掌权者的肯定,也就取得了大环境的舆论优势。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此压抑是对,但有时候就是人扛不过命,遇厄运最成熟的做法就是先勇敢接受、扛住,然后才能计较长远。李纨不仅扛住了且扛得有收益,足见其清醒。

    奢华的大观园,她选择居住在“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的稻香村,低调。第四十九回中,众姐妹在外赏雪景,“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哆罗呢对襟褂子”,她用深沉的青色将自己包裹起来,简朴。处处克制、表现出“与世无争”。因为父亲的教育,让她深知在贾府这样腥风血雨的家庭中,一个年轻寡妇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闲言碎语,而这是一对没有靠山的孤儿寡母绝对无法承受的打击,母子俩亟需绝对的安全感。

    旧时对于家有节女者,政府从税收、劳役、兵役、荣誉等多方面予以优褒,为了获得这些利益,家族内部甚至会迫使女子守节,这就是大环境。所以,她只能选择安分、低调用以自保。由此,得到了贾母、王夫人等长辈的垂怜,月钱同王夫人一个等级,比王熙凤还高两倍。王熙凤过生日众人要凑份子,李纨说出十二两银子时,贾母赶忙说她“寡妇失业”的,就替她出了这钱。银子,带来安全感。

    默默无闻一朵飘摇的雏菊,春风照拂、我见犹怜!

    二、示弱交好,居安思危。

    李纨作为一个为贾家延续了香火的大少奶奶,其实比王熙凤更有资格管理家族事务。她不仅有资格,她还有意愿。第39回李纨就无意间袒露了心声。平儿来了,李纨亲自端酒给丫头平儿喝,可见极喜欢这个丫头。甚至亲热地揽着她说“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奶奶太太看。”——喜欢因为惜才!为何惜才,后面说了“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我之前也有助手,可惜没有一个守得住,“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臂膀。”要臂膀干嘛?管家呀。可见其心意。

    她有资格,有意愿,她其实也有能力。第二十七回,凤姐见小红口齿伶俐想收为干女儿,小红笑她认错了辈数,凤姐因为不知就里便觉得奇怪。这时李纨笑说“你原来不认的他?他是林之孝的女儿。”凤姐先是十分诧异,继而埋怨林之孝家的给她挑丫头时不把这伶俐的女儿送来,李纨这时笑道:“你可是又多心了。他进来在先,你说话在后,怎么怨的他妈?”看似不闻世事的李纨却连凤姐都不知道的人物关系、丫头进府时间等细琐之事记得清清楚楚。可见她对贾府的事务不仅关切且有当家之才。

    这么一个有资格、有意愿又有能力的大少奶奶,却从来不争不抢不抱怨,只在那39回酒后微吐真言然后毫不顾忌地掉下泪来,这才让众人看到她的些许渴望再又看到她的隐忍,最后不得不与她一同共情命运的残忍,她的失落与绝望。以至于众人只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然后,就真的散了。因为这是连安慰都给不了的局面,让人不忍面对。这就是最高明的示弱,我完全不争那是假,我其实想,我本来能,可我后来被迫不能了,我想想行不行?真真假假,千红一哭!

    示弱得高明,示好也有技巧。第63回,大家长们不在,姑娘们借宝玉生日之机,大摆筵席,喝酒玩乐。身为长嫂的李纨非但不制止反而参与其中。黛玉故意向她问道:“你们日日说人家夜聚饮博,今儿我们自己也如此。以后怎么说人。”李纨笑道:“这有何妨。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无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无伤大雅的事情,不去扫兴,反而给出了有效引导的说辞,谨慎且成熟,增进与众人的关系。

    还有第49回,当大家误以为宝玉和湘云要吃生鹿肉时,李纨赶忙出去找到他们阻止。当知道是烤着吃的时候,才放下心来,还提醒他们小心割伤手。寥寥数语,尽显长嫂关切之情。

    这都是说两句话就能博得好感的事情。但到了用钱的时候,这长嫂又显得特别“抠门”起来。

    第45回,李纨等人图凤姐出银子而拉凤姐入诗社并索要画具。凤姐看清众人目的就开玩笑挤兑李纨说,姑娘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李纨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本来就是我的两倍,贾母、王夫人还额外填了十两,又给你分地收租,年终又按高等级分红。况且你平时人口少、花费少,吃喝都是用家里的,一年收入算起来都有四五百两银子,怎么连一年一二百两都不愿意拿出来赞助诗社呢?这个社长也太抠门了。但李纨顾左右而其他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的确是抠门,她从自荐为社长以来就没做过东。第一次做东是贾探春,第二次是史湘云充大最后由宝钗出资,以后也没见李纨做东。

    后来在给凤姐做生日时,大家凑份子,贾母和王熙凤都说自己给李纨出,李纨也是一句推辞的话都没有说,连丫鬟们都出了银子,李纨硬是一分钱也没拿出来。

    有钱,还不少,但却这么小气。肯定会有人说,她示弱又示好光靠一张嘴。可这恰恰是她对于自己、对于儿子的居安思危之处,是一对没有靠山的孤儿寡母自寻出路的理智之举,是一个没有底气却有深远责任的母亲自保之法。哪一点不对?细细思量之下,只觉可怜。所以向来不饶人的凤姐虽看穿她的吝啬,却也不忍与她计较。

    三、精心育儿,适当放松。

    前八十回写了两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贾兰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由此略微展望下他的未来。一次是第9回茗烟闹书房,秦钟与金荣发生冲突,学堂的男孩子们闹成一团,大打出手。贾菌,荣国府近派的重孙,也是寡母养育。贾菌跟贾兰最好,可能同病相怜,所以同桌而坐。书中写“谁知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贾兰是个省事的”,看贾菌要动手,忙按住他,极力劝阻“好兄弟,不与我们相干。”两相对比,一个冲动;一个冷静;一个不自量力,一个明哲保身。

    再看第26回,宝玉看到贾兰拿着一张小弓追两只小鹿。一见宝玉在前面,就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呢,我只当出门了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做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贾兰见人三分笑,谦恭有礼。不念书就演习骑射,足见勤勉。也有说逐鹿预示贾兰壮志雄心,将来出人头地。当然就算撇开这些推测不谈,这也是个文武兼修的上进孩子。宝玉算是看不上这演习,因为他不需要努力;贾兰显然很早就懂得凡事都需要自己努力争取才能有希望。

    难得的进退有度!谁教得他这一切?除了李纨,还能有谁?不能不说已算得“教子有方”了。

    总说李纨“一生节苦”,可一个长期压抑的人必然也有其自我纾解的法子,否则早就疯了吧。你看第37回起诗社,最乐此不疲的其实就是她。虽然自称不会作诗,却“序齿我大”地自荐担任社长,对诗社的宗旨、时间地点、活动频次、人员分工、赏罚制度、经费筹集等等都考虑得极为周全。不善写诗却善评诗——“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诗);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不得不说,年少不懂,偏爱黛玉那首“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可人到中年,才同李纨一般认为宝钗的那首更让人回味无穷:“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总之,在这样的参与中,也算透得一口气,讨得清雅,关照一下自我。如此这般,恰见其艰难之中可贵的韧劲。

    第5回,《晚韶华》曲中,贾兰“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李纨“戴珠冠,披凤袄”,预示了这对母子苦尽甘来。虽然最终李纨老年又丧子,但我更愿意理解为作者想通过此设定表达对于封建礼教的否定和挞伐。李纨,这个女人,这位母亲,即便她成为时代牺牲品,可她走过的这条人生之路难道不是悲剧般无解之题的最优解吗?

    作为现代社会遭遇所谓“丧偶式育儿”的妈妈们,我相信不会再有比李纨处境更绝望的。何必自怨自怜?更不要偏激任性!谁人不压抑?哪个母亲不委屈?隐忍是人生的必要课题,这不全然代表懦弱,也许正如李纨的父亲教导的那样,不要恃才而不自知,不要张狂而不敬畏。如果命运之轮真得不幸朝你碾压而来,哪怕摇尾乞怜也要先保护好自己,才能为孩子谋得一线生机。这,才是母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纨:丧偶式育儿的最优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nk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