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球知识局
作者:常教员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硝烟散尽,清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及邻近鸭脷洲,开始了香港长达百余年的殖民历史。随之,九龙、新界及周边两百多个小岛都逐渐被割让或租借,香港完全进入英殖民时期。
但香港并非孤悬海外的偏僻领土,其存在不仅服务于英国在东亚地区的布局,更与中国的内外贸易密切相关。背靠中国内地,香港才得以寻觅到崛起之机,更在回归后仰赖内地资源补给并作为广阔的贸易腹地。今日香港对内地的依赖仍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本生活物资类
香港全市人口700余万,每日消耗的基本生活物资无数,从自来水到食物,每一样里都能看到内地做出的贡献。
先说自来水。
香港是一座淡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其市境过于局促,又多丘陵,难以形成像样的河流。除了北部靠近深圳河附近有梧桐河、平原河等小型支流以外,包括港岛在内的大片土地上本没有天然的淡水资源。
梧桐河边的污水处理厂
光靠梧桐河这样的小河可养活不了香港。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英属香港时期的50年代,香港还开发了一套特殊的咸水系统,将就地取材的海水经简单净化后用作冲厕所。为了鼓励市民用水,政府还令咸水免费,终于逐渐普及了这种节水措施。
但这还是没有完全解救缺水的香港。
到了60年代,香港向广东省求援,要求将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城市的母亲河东江水引入香港,从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开启了港粤共饮一江水的历史。如今东江每年为香港输送最多8亿立方米的淡水,供应了香港七成左右的用水。
深圳水库,一路向南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并非免费用水,而是向广东买水。但离开了广东这个贸易伙伴,香港并没有别的替代选项。况且在2009年南方大旱时,广东省仍然坚持履约,优先保障香港市民用水。
再说农产品(食物)方面。
香港是一座高度工商业化的城市,甚至连工业都有被淘汰之虞,农业极为薄弱。全市4500公顷土地中,仍有农民耕种的不过700公顷。特区政府曾尝试过振兴农业,提出了《新农业政策》,但在原有经济结构相关方的各种顾虑下,最后被认为要新振兴的农业园区只有80公顷,对于满足全体市民的口腹之欲依然是杯水车薪。
中国内地的农产品对于香港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调查了香港统计处发布的《香港商品贸易统计(进口)》,发现内地是香港活牛、活羊、活猪、活家禽的唯一提供方。在豆类、番茄、洋葱、黄瓜、生菜、菌类及其他蔬菜方面,中国内地也是最主要的提供方。
香港2017年不同类蔬菜从中国内地的进口比例
新鲜蔬菜是粤菜重要的原料,番茄、生菜、洋葱、黄瓜等也是香港目前流行的健康餐的主要原料,少了这些进口食材,吃什么真的会成为一个大问题。而少了内地的合作,香港一时间确实也很难找到这些不易保存的食材的来源。
在饮料方面,内地供应的咖啡豆和茶叶也占了绝对多数。
当然,说香港完全依赖于内地提供农产品也不尽然。作为东亚最好的自由港之一,国际化的香港在非生鲜类食品方面的选择空间还是很大的。
比如在南方餐饮中占主导地位的大米,主要由泰国提供,高级大米方面香港人则更愿意吃日本的;水果方面,澳大利亚、菲律宾、中国台湾则是主力;另外还有美国干果、南美冷冻牛肉、韩国海产品等,结构还是很多样化的。
坐镇东亚面向世界,全世界的好货都向我涌来……
能源供应类
除了生活必需的水和农产品以外,香港对内地的依赖还体现在工业品方面,这在《香港商品贸易统计(进口)》表格中也有很清楚的体现。
不过用很大的篇幅展示这部分数据有赘述之嫌,因为事实上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工业品的需求和购买力都是很强劲的。尽管近些年来随着环保、劳工保护等法规不断完善,以及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平上升、诉求增多,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所下滑,但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成熟程度仍然是当今世界少有的。香港大量从中国内地进口工业品并不足为奇。
隔壁就是工业重镇深圳啊喂……
所以我们打算换一个角度,从香港本身的需求出发。而能源进口是考察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多种行业对内地依存度的良好指标,所以我们找到了来自香港统计处公布的《香港能源统计(2018年年刊)》,考察内地能源供给对香港意味着什么。
在香港,工业已经是相当边缘化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的少部分地区。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向内地转移的浪潮后,近几年香港工业又出现了向柬埔寨转移的趋势。这一点,从香港的工业、住宅、商业用电分布上也能看出来。
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工业用电比例不断下滑(总量也是下滑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香港对内地工业品的巨大需求。
那么这些电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香港电力由两家电力公司提供:香港电灯和中华电力。
前者主要为港岛供电,其实际控制人正是李嘉诚的长江集团,于1983年被正式收购,这也被认为是李家产业转型的典范之作。不过李首富还是没有忍住搞房地产,在1989年把当时港灯最先进的鸭脷洲电厂改成了海怡半岛。
这么好的位置不搞房地产岂不可惜了?
毕竟这里能看到山海双景,留给发电厂多可惜。
后者(中华电力)则负责香港的其他部分,也是现时香港发电的主力,发电量近9000MW,是港灯3700MW的2.4倍。而中电的电力版图中,就出现了大亚湾核电站和广州蓄能水电厂的身影,两者相加贡献了中电23%的供电量,换言之占到了全香港的16%。
并且根据《香港能源统计(2018年年刊)》,内地供电量近年来不断走高,2018年较2017年上升了24%左右。这些内地来电非常重要,因为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优势之一,就是世界前茅的99.9%的供电可靠度,而这需要大量冗余电力来保障。
而在燃油方面,香港自身没有任何炼化基础,石油产品全靠进口。拥有强大炼化产业的新加坡,曾一直是香港最大的燃油供给方。但到了2018年,内地已经是香港最大的燃油供应方了。其中中航油供应了绝大部分香港的航空燃油,在石油气和天然气方面则几乎承包了全港供给。
在讲究环保的香港,石油气从本世纪开始就是出租车的主要动力,天然气则是第二大发电能源。没有这些油气产品供应,香港只能找运输更不确定且价格更贵的新加坡、韩国等国进口,出行和用电价格又要涨上一波。
相比专注于房地产的香港
新加坡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了世界级的石化中心
不过,在煤炭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印尼是香港的第一大合作伙伴,长期在香港煤炭进口结构中占70%以上的份额。这是因为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自己都不够用。
其实印尼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煤炭生产国
在印尼的出口商品中煤炭也是重要的角色
高级服务业类
对香港的经济分析喜欢强调“四大支柱产业”,即贸易与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金融、旅游。这四大产业占到了全港GDP的57.8%,是香港经济就业的绝对主力。
四大支柱产业背后的就业人口
(参考2013年资料)
但仔细看这四大产业,内地的支持都是其能成功的最大助力。贸易物流这个最大头产业需要内地作为腹地的老生常谈就不说了,就以金融和旅游为例。
港股是世界第六大股票市场,也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之一,上市门槛也较低,吸引了很多内地企业前去IPO。2017年底,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的2118家公司,其中有1051家为内地企业,占到了半壁江山。源源不断的内地企业,不仅为港股带来了新鲜血液,也为香港的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带来了大量高端就业岗位。香港的外汇市场也是得到中央支持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离岸人民币不受内地外汇管制限制,交易更为自由,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离岸人民币交易需求也明显上升。根据国际结算银行在2016年进行的每三年一度的全球调查,香港外汇市场以成交额计排名世界第四。
自由交易中国货币,若非中央首肯,谁能做到?
繁荣,仿佛是可以成为一种信仰的。
另外,存款、信托、保险等金融服务,也无不背靠内地的高净值人群而存在。
与之类似的则是旅游业。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发布的《2018年香港旅游业统计》,去年造访香港的内地游客已经达到了5100多万人次,占全部游客数量的78%左右。而这些游客中的过夜游客,又为香港提供了72%以上的旅游消费。
当然,作为中国的购物天堂,这些游客把大多数消费都用在了购物上,其次是酒店和膳食,毕竟香港的生活成本确实很高。
但总之,庞大的内地游客(当然也有代购群体),为香港经济贡献了3.6%的GDP(旅游业所占5%中的72%),消费力不可谓不强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港人还喜欢谈及新兴的“六大优势产业”,即文创、教育、医疗、环保、检测认证、创新科技,这其中又有哪一样离得开内地的支持和消费呢?
当然,内地和香港互相意味着什么,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属于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是同文同源的亲人。这是上面这一切的根本。深圳河两岸的人们都知道,香港和内地互为依靠,谁也不能离开谁。
我们或许还可以列举更多,香港需要内地在原材料和消费端敞开宽敞的胸怀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内地也需要香港作为与世界接触的桥梁,并享受香港高端产业发展对内地民众生活品质的带动作用......
因为这两者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我们的相依和羁绊只会越来越深。
仿佛每一盏都是命运的明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