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初,学校领导给我们全体教师推荐了一本书——由吴非老师著作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领导的要求也不苛刻,一年读完即可,并且细化到每月读多少页。一直觉得看一本自己不喜欢的教育教学书,就好比是喝中药,迟迟不愿也不肯下咽;而对于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必定是爱不释手,又怎会用那么长的时间?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从骨子里喜欢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怀念课堂的前辈和敬业者,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再读那些为了完成 “教师阅读摘录卡”而画出来的经典语句,依然有全新的感觉。觉得有必要把那些触动我的内容摘录出来,时时温习……那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为人父母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
有时,我也会想: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地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我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 、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一个教师能抱有如此心态,他的课堂必定是毋庸置疑的充满生机的。每一个处于倦怠的老师,都应该看看这段话。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教师的课堂会对学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日复一日的用着同样的教材,把学生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有时候难免会觉得繁琐和无趣,每当在大街上偶遇那些跟我热情打招呼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们,我都会在心里问我自己:教他们这一届的时候,我认真备课了吗?我怎么觉得我的课堂对不起他们对我的热情。
有时,学习兴趣的确像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育”的。中小学阶段长达12年,很多基础学科就靠这12年的学习,如果学生接受不良教学,在错误教育观指导下,最终丧失了学习激情,必然造成终身遗憾。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在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
这样的结论,能不能让以“应试”为目的进行教学的教师警醒,能不能让那些过分注重孩子分数的家长惊醒。我庆幸我所从事的工作是小学教师,不必迫于升学的压力而对学生的分数锱铢必较,也庆幸遇到了一个不完全以“教师的教学成绩”对教师进行以偏概全评价的领导。
有位学生数学考了90分,我认为很不错,因为他的数学学习一直很轻松。可是班主任对他评价不高,因为“他每次考试都要出点差错,从来没有得过第一”。他也许是没有得过“第一”,可是他感到学习有趣,他并不在意卷面被扣了10分,他没有复习,他泡在图书馆看闲书,他玩了……他看了一部电影,他和同学去公园玩,他忽然心情好去逛商店了……他写完后也没有检查,他翻翻试卷,估计自己起码能有90分了,不错了,不会比以前低,他就闭目养神,歇歇了。这有什么不好?非得贪婪到一分两分也斤斤计较?这是读书学习,不是卫星发射,不是太空飞行器对接,无须万无一失。在学校,在课堂上,功利的“分数观”毁掉了最宝贵的好奇心,让一部分学生永远的丧失了童年和少年,也给他的青年时代注射了“成功”的毒素,让他们的学习变得紧张而无趣。
一些人不是这么看的,他们总是能找出一百个理由证明那两三分有“花钱买不到”的好处,对人生至关重要,失去它将失去多少多少机会。长久地浸润在这种无趣的教育中,想不变得猥琐,不可能。
你是不是那个能找出一百个理由证明那两三分有“花钱买不到”的好处的“一些人”中的一个?
我教过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境遇不一,按世俗的观点,各有所成,也“各有所不成”。但他们中有些人往往并不在意,他们交流时不和别人比经济收入,更不屑比所掌控的权力,他们仍然能像少年时代那样在一起探求感兴趣的未知世界。这,也许是我作为教师最感欣慰的。
你的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
多么朴实的愿望!多么伟大的思想!
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现时,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和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来人的财富。我们所做的努力,对学生而言都会是有意义的。教育教学如果一味追求“成功”,其过程必将印上“利益”的钤记。
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实践和探索,因为你做的所有的所有都是那么的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