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教育方法教育理念
《语文课如何是好》:语文课程如何找回 “真实”的自我

《语文课如何是好》:语文课程如何找回 “真实”的自我

作者: 熬至滴水成珠 | 来源:发表于2016-03-09 20:28 被阅读453次

    和许多老师交流,他们都和我有同感:语文课越来越不知道怎样教了。有些老教师认为,自教改以来,面对新的教材,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性和操作点。一些年轻老师更是迷惑,照搬公开课或示范课的内容和方式显然不切实际,不照搬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这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老师的困惑: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怎样教才能实现其独特的课程价值?

    如何从课程的视角观察语文,厘清语文教学的专业特点和范围,找回语文课程"真实"的自我,这正是王晓春老师的《语文课如何是好》这本书要讨论解决的课题。这样的研究很有必要,也是实际教学研究中最最缺乏的。

    一、乱象

    王老师指出语文教学混乱,语文教师焦虑的乱象实际上是因为语文教学缺乏专业性,缺乏专业尊严:有的老师跟着学生跑,有的跟着课文跑,有的跟着作者跑,有的跟着信息跑。而语文课要建立自己的专业性,急切需要搞清什么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形成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专业思维方式”。

    他分析了造成这一乱象的原因:有“人文精神”的强势进入,教化主义的膨胀,“文学”思路的扩张和语文学科自身的原因。

    没有真实的自我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的附庸,语文课程的命运大体也是如此。他首先被包裹上层层“外衣”举步维艰,再加上受政治活动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主阵地沦为别人表演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他人在做嫁衣裳。

    二、批判

    从几次的语文教学改革来看,批判“知识传授”成为惯例。王老师对这一“批判”持批判态度。他指出只有有了语文知识体系,才会有语文课程的专业性。比如有了“多元智能”的知识,教师“一刀切”观念就容易变化。我们知道了吃油和盐过多容易导致心血管病的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膳食观念。知识是基础,有了正确的知识才会有观念的革新。知识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过去无用的、粗鄙的语文知识确实多了,但是真正现代的、科学的语文知识太少了”。

    要知道自己是谁,首先要知道自己不是谁。王老师否定了一些对语文知识的传统认定:

    语文知识不等于语言学知识和文学作品,只取二者之间的一小部分。

    语文知识含义很宽,不完全是静态的,而是用广阔的视野去捕捉生成的新观念,比如批判性阅读。

    语文知识的主体不应该是死知识,而应该是一种类似于习惯和思维倾向的东西。

    语文课上重点要学习的应该是真真切切的语识,不是模模糊糊的语感。

    语文知识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这是其核心。

    三、借鉴

    怎样找回自我呢?别急,我们先以其他人为镜来观照观照自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老师绕了个弯子,以澳大利亚语文课标准为样本,解释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澳大利亚的语文知识体系有具体的指向性和操作性,体现了专业性,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澳大利亚的课程标准有三个分支领域:听说、阅读、写作。每个分支领域又分为四个亚分支领域:文本、情境性理解、语言结构和特征、策略。

    文本:语言实践活动的内容。它不但指课文,而且包括日常文本、媒体文本、工作文本。

    情境性理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因地相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语言结构和特征:语言实践活动中语言本身具备的特点,强调在真实情景下的语言运用。

    策略:学习者学会此种语言实践活动采用的方法。

    这样的界定有显著的优势:

    1.有明确的语文立场。

    2.把一切语文知识纳入“听说读写”的思路,不跟着语言学、文学、文字学等专业跑,只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的角度“采纳”有关知识,为己所用。

    3.这样的语文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结构。

    4.教师的任务是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把一块一块现成的静态的东西塞给学生,让他们记住。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中理解不同的语言,并使用不同的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这种解读是很清醒的自我认识,离“真实”的自我已经不远了。

    四、指向

    兜兜转转一大圈子,语文课程到底是什么“真实”的样子呢?王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主张。

    (一)课程标准

    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王老师逐一进行了批驳: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把“语文”和“语言”混用了,交际工具是“语言”而不是“语文”;说语文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没说差不多,难道数理化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食住行,哪样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是越说越乱。音乐、美术、电影都可以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王老师这样总结:“希望课标在理论上真正弄清语文课是干什么的,希望它真正以听说读写活动为核心,构建起一个清晰具体的语文知识框架,使语文教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干”。由于课程标准没有具体清晰的指向性,造成语文课程丧失了“真实”的自我。我们只有努力脱掉华而不实的“外衣”,轻装上阵,才能见识到真正的“内核”,用“真枪实弹”捍卫语文课程的尊严。

    (二)教材

    教材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材料,切不可被材料牵着鼻子走,而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则考验了教师的语文功底和教学智慧。针对这个问题,王荣生指出“关键在于教师头脑中有一个合理的语文课程内容框架”,胡立根老师提出“要建立以语文智能价值为主线的具有可操作的语文教学价值体系”。

    王老师的视角和他们不同,他从“知识体系与生活体验”入手,指出“每一篇文章都是全息的。语文教学原则上可以通过不同的文章学到同样的本领。因此,在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传承文化的意义上,一篇篇的课文真的只不过是随机选来的例子而已”。

    (三)教育目标

    王老师批驳现有的课程标准,确立教材的“仆从”地位,目的是为了提出具有指向性的教育目标。

    1.语文课应将语文知识放在首位。

    2.语文课应侧教给学生言之有物的、实用的、合逻辑的语言。

    3.语文课应使语言变成传播知识,帮助思维的工具。他对语言准确性和逻辑性的培养,对词汇量积累的重视程度应超过对语言情感色彩的重视。

    4.语文课应侧重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语感。

    这样的界定指向性很明确,语文课应该教那些真真切切的“可教”的东西,而不是模棱两可的“不可教”的东西。

    (四)教学方法

    王老师主张教学模式要多元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和不同的学生,以开放的姿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他介绍的方法有课题式、自学式、讨论式、讲解式、练习式和讲座式。

    他特别强调了要重视语文活动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灵活的增加语文活动的比例,并给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1.改换人称复述课文。

    2.改换听者对象复述课文或讲故事。

    3.改换写作目的复述课文。

    4.尝试删掉课文的核心段落与非核心段落,比较异同。

    5.把课文中某些段落调换位置,比较结果。

    6.把课文的详写部分变成略写,略写部分变成详写。

    7.改换开头结尾,续写课文。

    8.画出课文的结构图或思路图。

    9.角色扮演朗读或演出。

    10.推荐有关课外书。

    11.讨论能牵动全文的核心问题

    总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让课文动起来。

    (五)教学评价

    王老师主张两点:

    1.任何一个听课者,对讲课者都应该采取平视的姿态,不必仰视,也不必俯视。

    2.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文本阅读能力,解决“是什么”;

    2)课程内容开发能力,回答“教什么”;

    3)活动策划能力,实现“怎样教”。

    以上五个方面,真切的告诉了我们真实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

    五、操作

    王老师在书的第五章,给出了一些他自己设计的中小学的教学案例,小学有三十四个,中学的有三十五个。每个教学设计从课文解读、课文内容开发和教学活动设计三方面来阐述。

    从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能看出王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是搞清本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然后尽量的把语文课变成语文活动。他这样形象的说道:“我国的语文知识几乎是一个空盘子,我就竭力往这个盘子里放点真东西,能放多少放多少”。

    我的反思:

    1.王老师的书有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有批判,有借鉴;有指向性,有可操作性。这样书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才是思维的盛宴,现实的启迪。

    2.王老师的书经常先诊断,再判断,后开药方。这样的书思辨性很强,但又不是单单为了思辨而思辨,而是有思想的具体落脚处。

    3.教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王老师主张知识台前,语感和情感幕后,重视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内容,就好像是在现有的语文课程理论上撕裂了一个小口,这个“小口”的具体走向需要一些有识之士去继续思考和探索

    4.我们不应该盲从于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应比照现实,用实践来检验其科学性

    5.王老师的观点有高屋建瓴、承前启后之义,但是有些地方还稍显模糊,比如针对每个学段,应该怎样体现不同的课程价值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课如何是好》:语文课程如何找回 “真实”的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ct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