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播出的《天盛长歌》,让“盛世美颜”的陈坤重回大众视野,虽然阔别小荧幕9年,但大家好像从未忘记他。
曾经忧郁、高冷的陈坤,这些年忽然变得很接地气。
在《天盛长歌》的拍摄现场,陈坤是全剧组人的开心果。他一言不合就尬舞,手机音箱不离身,耍宝卖萌成了家常便饭,组里每个人都是他的调侃对象。
让人一度疑惑,陈坤这是怎么了?
想真正了解陈坤,就要从他童年的那个夏天说起。
一、童年是人生的底色

陈坤童年生活在重庆,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
那一年他7岁,弟弟5岁。
有一天,大姨买了西瓜回来,放进水井里凉着,大家坐在旁边的凉板上,等待被井水浸的“透心凉”的冰西瓜,弟弟跑来跑去和平常一样。
但是舅舅带来的消息改变了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傍晚,陈坤一辈子都记得这个充满了热气、期待着冰西瓜的傍晚,因为那一天,他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
记忆,会因某一时刻的特别而刻骨铭心。
他希望爸爸妈妈不要离婚,心里总有疑问:为什么我就不能生在那些特别幸福的、父母健全的家庭?
同一年,陈坤第一次面对了死亡,他的外公因直肠癌去世了。
之后连续十多天陈坤不能讲话,也不怎么吃东西,他被死亡的恐惧包围了,他坐在家门口的槐树下,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会死。耳边是妈妈的哭声。
后来陈坤人生的旅程中,很多次在面对和克服由死亡而产生的对生命的恐惧,死亡让他对生命有很深的思考。
二、拧巴的少年时代

陈坤这样形容童年的自己:脆弱、拧巴、敏感、孤僻。
11岁之前,陈坤都是在外婆家长大的。
在他们那个小城,他是少有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所以同学都不太和他在一起玩,郊游的时候也不带他,虽然他很想参加集体活动,但往往又是孤身一人。
内心敏感又脆弱。
他长得瘦小,也经常被人欺负。
渐渐地,他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出门,总是一个人待着。
也许话说的不多,是因为心里想的太多。
从小他就有打坐的习惯,打坐时会自己和自己对话。这个时候,在他的内心一个强烈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出现了。
他爱看《基督山伯爵》,尤其那一页:主人公找到宝藏之后,手里捧着一大把钻石宝石,他说,我梦想着有一天变得非常富有。
三、苦孩子出身的他迎来命运的转折

初中以后,陈坤回到妈妈身边,和继父、大弟弟以及同母异父的小弟弟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只有13平米的房子里。
父母和小弟弟住在里面,他和大弟弟住在过道里,旁边紧靠着一扇窗户,窗外就是走道。
冬天的时候,邻居一烧煤炭炉子,很大的煤烟就会窜到屋子里。窗户上糊了一层纸,但那纸从来都是烂的。最痛苦的是上厕所要跑到外面的公厕,需要牙齿打颤的走好几分钟才能到。
为贴补家用,陈坤从高中时期就半工半读。但是工作非常不好找,他就白天上计算机职业高中,晚上在夜总会当服务员。
那个时候,他特别羡慕在台上唱歌的人,因为唱了几首歌就可以走,收入高、时间短、还不影响学习。他试着对老板说:“可不可以在大家都唱完之后,让我也上台唱一首歌?”老板答应让他试试,但第一次唱的并不好,尝试失败。
后来经人介绍,他投师在重庆歌剧院王梅言老师门下。
记得第一次见面,他就担心地问王老师“老师您学费贵不贵?”
王老师则鼓励他说:“形象非常好,已经具备了做歌手的第一个条件”,听过他的声音后,王老师坚定地说:“没问题,经过训练可以改变的,你可以唱歌。”
他在王老师这里进行了系统的歌唱学习。
陈坤坦言:王老师在我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她就像我的另一个母亲,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正是因为她的鼓励,19岁那年,陈坤去了北京,考上了东方歌舞团。
王老师曾这样评价陈坤:他的悟性特别高,一点就透。
四、第二次生命的开始

在东方歌舞团,陈坤度过了一段艰苦而又快乐的时光。
当一个人完全换了一个城市去生存的时候,就像有了第二次生命。
年轻的陈坤觉得,好像以前做的所有的错事都可以忘掉,从到北京的一刹那就脱胎换骨、重新开始了。
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为了有更多的演出机会,他天天在琴房练歌。
他当时住的宿舍楼非常暗,琴房在二楼,学员走后整个宿舍楼空空荡荡的,没有人。
他独自一人在琴房练声,最恐怖的是总感觉背后有人,会忍不住回头。
他说:“我很害怕,那里只有我孤独的一个人,特别没有安全感。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我唯一可以找到安全感的就是别人认为我是有份量的。”那个时候,他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做到让别人看得起自己,让自己看得起自己。
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是成名后的陈坤觉得,再没有一个时间段像那个时候那样,没有任何利益和愿望,只是单纯的快乐和满心的欢喜。
那时,北京的天非常通透,又高又蓝,在宿舍里待着的时候,温柔又干净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来,他感觉那样的瞬间是非常快乐的。
五、巧合,就是跟随了内心的声音

之后,命运再一次眷顾他。
那是一个“巧合”。陪同事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同事没考上,他却以专业课男生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
这里不得不提当时面试他的老师,也是他后来的班主任——崔新琴老师。
面试在一个大的形体教室,所有人必须拿着麦克风说话或者唱歌,结果麦克突然坏了,也修不好,老师着急了,面试的任务得完成啊。
于是,崔新琴老师问:哪位同学能不用麦克风唱歌?
这时站在角落里的陈坤举手说:老师,我可以。
陈坤唱完之后,崔老师觉得不对劲,心想:怎么唱的这么好,声音这么洪亮,是不是身上有比较小的麦克风。于是,她让陈坤走上前来,还找了一个男老师拍了拍他的衣服,并没有麦克风。
但陈坤那双眼睛,让崔老师记住了他。
这时,工作人员说:崔老师,麦克风修好了。
仿佛命运之手轻轻拨了一下时钟,时间暂停,静静听陈坤唱了一首歌。
后来,崔老师接受采访时说出了选择陈坤的原因,她说:除了歌唱得好,他的眼睛、他的内心,都告诉你,这个人是有故事的人。他的阅历超越了他的年龄。这对演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素质,因为这个内在素质是老师没有办法教给他的。
对于陈坤来说,哪怕当时他觉得自己更喜欢唱歌,但他还是清醒地知道,这是唯一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错过将不再有。
关于生命中的多次“巧合”,陈坤后来了悟到,“那个巧合,就是你内心的声音,它把你带到你现在所站立的地方”。
六、温暖的人温暖的事

大学时代,陈坤依然不爱说话,独来独往。但他永远都记得同学对他的好。
当时,他的生活压力很重,不仅要自己赚学费生活费,还要贴补家里,所以每天晚上都去夜总会唱歌。
电影学院每天早上六点出晨功,陈坤每天起床都很煎熬,因为前一天晚上唱歌睡得很迟,但学校有规定如果缺几次的话就会被记大过甚至开除,所以无论多困他都逼着自己从床上爬起来。
那个时候,因为总是熬夜,他整个人显得很没有精神。
一个叫许云帆的同学有一年从东北老家回来的时候,很不经意地走到陈坤身边,给了他一个袋子,表面很冷静,“坤,给你的,我爸爸说这个好,我拿过来给你”,陈坤打开一看,是一支人参。他平时都没怎么和许云帆说话,来往也不多,但同学真切的关心,陈坤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现在那支人参还在陈坤家里放着,已经二十年了。
很多同学认为陈坤忧郁、多愁善感,只有他的恩师崔新琴老师,看到了他骨子里的倔强和要强,所以崔老师大学四年表扬过班里所有的学生但除了陈坤,她认为“响鼓需要重锤敲”。
直到学校排毕业大戏,崔老师让陈坤出演男主角,他才知道了,在老师的心里,对他有真正的认可。
崔老师无意讲的一句话“做演员首先学会做人”也让他受用终身。
七、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大学四年拍了两部戏,《国歌》和《像雾像雨又像风》,这两部戏没有让陈坤爱上演员这个职业,相反,他感觉自己并不适合做演员。
也许是因为觉得侥幸做了演员可能并不适合自己;也许是因为有一次试镜,被导演挑选的感觉让他觉得不被尊重;也许是因为他的不讨好、不妥协的自卑又骄傲的倔脾气。
总之,他不喜欢也不享受做演员。
2003年,在《金粉世家》火遍全国大江南北之后,爆红的陈坤却彻底迷失了。
他说,好像一夜之间,大家都认识了我,所有人都叫我“七少爷”,恍如做梦一样。突然来了很多的追捧,很多的钱,买了很多套房子,坐飞机也从经济舱变成了头等舱……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名气的炫目光环里享受着巨大成就感和愉悦感的同时,他开始隐隐的焦虑,他的内心变得惶恐不安。
他是苦出身,以前付出很多努力,得到的回报和认可是非常少的,而现在他觉得都没有付出100分的努力,就得到300分的回馈甚至更多,连一个角色的全情投入都没有,这样就红了。
祸福相依、人生无常,得到如此大的与付出不成正比的回馈,也许后面会有一个坏事紧跟着来了。他想,该不会出门就出车祸吧?
所以那个时候,每存一些钱,他都会赶紧把密码告诉妈妈,害怕突然有一天出意外。
那段时间,他得了抑郁症,整夜整夜的失眠,厌世、悲观,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几次靠近窗户,差点跳下去,周围的人都觉得不能理解,他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八、坦然面对的时候有了勇气

跌落到情绪的谷底,他开始自救,用了很多办法想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无论转移注意力还是逃避,都成效不大。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能让自己放松和平静下来的方法,就是“禅定”。
成名后的那几年,由于内心的浮躁,他已经很久没有打坐了。
有一天,当他反思自己的时候,开始一个人在家里打坐。
当他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慢慢的内心变得平静,开始自己和自己对话。
那一天,他觉得内在有个东西打开了。
他发现,对于正在经历的一切,唯一的方法就是坦然面对,当他面对之后,内在就有了勇气。
然后,他什么也不做,就是放松,去面对它。
他感受到,命运把他带到这个地方,是有它的深意。
他忽然明白,财富的拥有或许对他是个考验,那是不是可以给财富一个正确的导向?
如果不认清这一点,就永远被财富牵着走,心是被动的,当主动去做事的时候,人就做了自己的主人。
也是这一次的静心,为“行走的力量”种下了一颗种子。
九、“心在”的感觉

2008年,《画皮》拍完之后,陈坤感觉心没有弹性了,他给自己放了一个长长的假,他需要休息,需要思考,也需要修炼。
在经历了慌张、空虚的三个月之后,他可以悠闲自在地散步、买东西、看书,甚至洗袜子、做饼干,在专注做这些日常事情的时候,他触碰到了“心在”的感觉。
他这样描述:心在那里,心定下来,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看到了阳光照下来,落在树叶上,那些清晰的叶脉,这在以前是注意不到的。
休息到八个月的时候,他看到了《故梦》这个剧本,他被打动了,这是一个晚清没落家族的子弟,经历了家族的变故,被时代裹挟浮浮沉沉,最终归于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的故事。
那部剧,他从17岁演到90岁。
当他在剧中完成了从贵族的脆弱内心到一个平民的坚强内心的心理转变后,陈坤也开始真正热爱上了表演。
他说,虽然我出道十多年,但我是从2008年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
十、全心全意关注我的心

从2003年因名利而迷失,到2008年找到自己的心,陈坤的人生绕了一个很大的弯路。
然而,寻找被重重盔甲包裹的内心,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之后,陈坤一切归零,开始演小的角色。
他接拍了几个配角电影,《建国大业》里的蒋经国、《让子弹飞》里的胡万,以及后来《龙门飞甲》里的雨化田和风里刀,我们能看到,陈坤抛下了一些外在的框架,开始新的探索和尝试。
他享受演配角的感觉,“我全心全意关注在我的心里,把我的注意力放在我的心和角色身上,哪怕角色只有几分钟的戏”。
演完配角之后,他再用演配角的心态演主角,开始珍惜每一秒银幕上发生的东西。
那每一个当下,就是我的修行,他如是说。
再后来,陈坤更加明确,不管其他,依着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喜欢,接拍剧和角色。
十一、倾听内心的声音

2010年,陈坤又一次走在人生的岔路口。
当时与老东家十年的合约期满,那接下来,是要做自己的团队呢?还是加入另外一个,可以给更多酬劳的,或者给更多表演机会的公司?
这个难题让他连续十五天没有睡好觉。
那个时候,他又完全迷失了,为什么?
他被自己的贪欲,被想象不到的一些诱惑,被他自己心里造出来的一些东西,完全的带走了。
有一天晚上两三点钟,他起来走到窗台,打开窗户,整个城市很安静。
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陈坤,你心里到底想要什么?你想要钱吗?
他突然开始回答自己了。他说“我想”。
“要多少钱你才开心?”
“要更多的钱。”
“你要更多的钱是为什么呢?”
“我要买更多房子,这样会让我安全。”
“那安全带给你的是什么?”
“安全带给我的是心里的平静。”
“那平静带给你的是什么?”
“平静让我知道,我真的想要什么。”
“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找到自己的心……我要做自己的主。我想做冒险的事。我想不断遇到新的挑战、新的机会。”
那一年,陈坤离开老东家,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东申童画”。
我们身体里原本就有很大的力量,不必向外寻找,它就在我们心里,只要安静下来,就会与它相遇。
当人生中遇到选择时,当你犹豫不决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吧。
只要与心同在,你终究会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十二、行走的力量

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后,陈坤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行走的力量”。
行走是禅定的延续,行走是让心平静下来、向内看的方法。
他希望通过这种看似笨的方式,让年轻人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影响帮助更多的人。
2011年,在上万名大学生里挑选了10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同行,第一站是西藏。
他们背上睡袋、帐篷等户外装备,每人负重15公斤以上,翻越数座绵延的大山,行走11天,徒步115公里,通过行走挑战体能、感受自己的内心。
行走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当你开始学会往前走的时候,你生命那些遗失与遗憾,那些无助与无奈,就变得不那么强大了。
走着走着,就能找到自己。
今年是“行走的力量”进行的第8个年头,今年的宣传语是“每一刻都是最好的自己”。
是啊,生活匆忙时,抬头望望世界,也停下看看自己。
十三、终于轮到我,活到“质感”的年纪

2018年,陈晓楠对陈坤的访谈,让人看到了一个心里透出光的陈坤。
他说,我如实呈现,
我完全不隐藏,
我坦然接受自己的渺小,
我坦然接受我想成为光,
我坦然接受我现在得到的荣誉跟财富,
并且依然坦然接受我的颤颤巍巍和谨小慎微。
年轮在身上磨了四十多遍,
终于轮到我,
活到“质感”的年纪了。
现在的陈坤,眉目间,多了自由的感觉。
内心安在,稳了许多,也定了许多。
不隐藏,不用力,不纠结,有一种时光留下来的质感的味道了。
作者:心羽
公众号:内在绽放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