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望农村——《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回望农村——《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作者: kingdomine | 来源:发表于2020-05-11 10:04 被阅读0次

    最近,我读了读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对书中涉及的农村问题有着难言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越是阅读,我越是发觉黄灯其实是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做着社会学的探索。真实的例子,真诚的文字,作为读者的我很容易就融入其中。在书中,黄灯将自己十三年来对农村的观察、记录和研究向读者们呈现出来,是希望引导更多的人们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黄灯通过描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三个村庄——丰三村、凤形村、隘口村,对十多年来农村出现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分析,以及深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买码、赌博、吸毒”这三大毒瘤的影响下,农村离城市越行越远。一些村民在城市中艰辛劳作获得的收入,往往在返乡期间通过“买码、赌博、吸毒”又流向了城市,以至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们会心酸地发觉,同在现代社会,村民们却难以融入现代文明。

    其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增多,也迫使农村家庭矛盾的激烈升级,从前以宗亲维系,亲人团结为主的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在一批批中青年力量的出逃下难以维持。农村稳定的基础仿佛在近三十年来逐渐瓦解。比如书中的丰三村,除了四姐家,其余亲戚家的孩子都难以避免地成为了留守儿童,虽然他们通过互联网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但他们的下一代是否又会成为新一代的留守儿童呢?代际效应的束缚让人感到阶层的变动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村民对于教育的不屑,甚至乡村本来的单纯价值观已经完全败给物质唯上主义,金钱唯上主义的时候,当下阶层变动最好的,最实际的途经——教育,就这样在农村大范围地沦陷了。

    因此,黄灯对于当下农村教育状况投入的笔墨颇多。黄灯及其丈夫都是通过教育实现阶层变动的人,毕竟当年教育在乡村占的是主导地位,和她一样的人不在少数。一方面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科技教育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乡村人民对于教育的热切欢迎,教育确实是让一部分农村学子鲤鱼跃龙门,改变了个人生命的轨迹。但是,随着农村优质教学资源向城市的转移,课外培训机构在城市中的应运而生,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不难发觉,著名大学的生源更多来自于城市,而非乡村。

    同时,当今大学毕业不包工作分配的情况,对于看重物质收入的村民来说无疑是推动他们放弃教育的另一要因。毕竟,教育的投入意味着承担着更多的风险,比如书中提到花费家里大量存款最后大学毕业的小敏和早已外出谋生的妹妹蕾蕾最后同住在孝感一个小区,实在是让人感到一丝无奈。毕竟越早外出打工,有份收入就能越早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这种实际的体会比教育更能让村民们接受。

    但书中也提及的另外一个例子,黄灯小姑的儿子李炫在广州塘厦打工后又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真真确确地证明了教育仍旧是阶层变动的有效途经。所以说,教育在乡村里的地位越发尴尬,以至于许多村民在是否坚持教育这个问题上飘忽不定,也就更少人通过教育去改变人生的轨迹。

    不过对于书中提及的以上种种问题,我们都难以提供一个全面解决的方案。一方面我们在叹息农村前景为何变得如此模糊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实在也感叹由于不能力挽狂澜而带来的无奈。因而,黄灯也在书中感慨她在2006年就提出的问题,过了十年仍旧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虽然问题仍旧存在,但黄灯的文字最起码让我放下了城市人所谓的优越感,她在堂弟的拜访下开始自我审视,而我却在她的文字里审视自身之后开始拜访我的堂弟——一个初中肄业在外打拼十年最后却回到乡村娶妻生子的人。诚如黄灯所言,我在堂弟的身上也看到了我人生的另一种可能,那么为何还要保持自己的傲慢而远离他?

    《大地上的亲人》虽然只描述了三条村庄,但我相信这三条村庄折射出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黄灯在书中引用费孝通的“宁可因求真实性而牺牲普遍性”,但我觉得这种难得的真实性,恰恰赋予了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除了给予许多读者强烈的认同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引起我们在繁华的城市中,保持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乡村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是黄灯书中自序的“是我作为短暂身份上的城市人,向永久文化上的乡下人的回望和致意”,也是我作为新一代城市人,想化作艾青笔下的鸟,向往上二十三代祖辈生活过的篁竹村,投以常含泪水的凝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望农村——《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vy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