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铭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91514/a19870d352f09c2d.jpeg)
读书目的:关注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学习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方法,找出至少1个自我改变的触动点。
十行采集:
1.越是将历史拉长了看,我越是相信,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
在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持有“中国是特殊的”这种观念是非常危险的,这往往会引向错误的经济政策。
2.全球的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这种现象叫做“空间集聚”。
3.对于前现代时期的经济,规模“大”有三点重要好处:收税;分散风险;安全。
在现代经济里,经济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规模的重要性反而更强。
•大国可借助规模经济发展“战略性产业”。
•市场规模有利于技术创新。
•市场规模有利于公共品提供。
•现代服务业需要规模来吸引全世界人才。
4.劳动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增长都将放缓,中国经济很可能进入增长速度下滑的时期。
中国是个“转型与发展中的大国”。在“发展”的意义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化,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过半。
5.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发展教育城市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在城市中,劳动力将借助相互的学习和自我的积累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和经验。
在资源跨地区再配置的过程中,大城市将形成经济集聚的趋势,并能够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
6.重复建设、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些因素共同抑制着中国发挥大国应有的规模经济。
7.在知识层面,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必要性,而城市发展和经济集聚的坏处却被高估了。
在行动层面,中国各个地区都陷在了本地和短期利益高于全局和长期利益的“囚徒困境”里。
8.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会伴随着集聚程度的上升,但经济不会无限制地集聚。当集聚带来的好处不够高,而坏处体现出来之后,集聚的水平就相应地稳定下来。区域经济学的精髓就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9.在欠发达国家,经济活动中农业的比重更高,而农业的主要投入品是土地,天然是分散分布的,人口当然分散程度更高。
10.任何大国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愿意通过协调地区间的矛盾来追求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而这个公共利益在更小的国家不能实现。
一行精华:
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
全球的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这种现象叫做“空间集聚”。
区域经济学的精髓就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触动,反思,改变:
人类社会是一个大量复杂系统的集合,只有网络思维最适应这种状况。而集聚现象在网络中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通过自组织行为产生的。
一些网络节点,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连接,随后滚雪球般壮大,通过马太效应称为枢纽节点。
而大城市就是网络枢纽节点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具体体现。理解了网络思维,就应该知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就应该想办法顺势而为地利用这种现象,扬长避短,扩大公共收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