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察”野蛮生长,“民宿”裸泳退潮

“观察”野蛮生长,“民宿”裸泳退潮

作者: 传媒1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0:47 被阅读7次

在2017年,人们谈论最多的综艺节目,被笼统的归为「民宿类节目」,虽然这种说法并不精准,但大致能够体现这些节目的共同点:无论是旅行体验、建房子还是经营,民宿都是节目最重要的呈现场景。《中餐厅》《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三个院子》《漂亮的房子》是当年民宿风潮里的佼佼者。

时光推移到2018年,在国内综艺领域除了风头正盛的偶像选秀节目外,无论是数量、收视还是热度,要属观察类节目最为吸睛。包括《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心动的信号》乃至在2019年1月刚刚播出的《恋梦空间》《遇见你真好》都可视为观察类节目阵营的一员。

那么,为什么在2018年,民宿类节目逐渐裸泳退潮,而观察类节目呈现出野蛮生长、愈演愈烈之势?

从民宿到观察:南辕北辙的命运

2017年民宿类节目大火,但没有料到的是,到了2018年,除了湖南卫视以及个别网综节目外,民宿类节目已经鲜有后继者。诸如《三个院子》《青春旅社》《漂亮的房子》等节目都没有第二季。一线卫视中,仅有湖南卫视推出了《中餐厅》与《亲爱的客栈》的第二季。

民宿类之所以呈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发展趋势,令人唏嘘。但民宿类节目的突然衰落与式微,并非无迹可循。相反,其原因更多的出在自身。虽然民宿类节目「带货」能力极强,商业植入空间巨大,但由于与原版模式相比,民宿类节目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本土化表达方式。聚焦经营,但又蜻蜓点水;聚焦明星的生活,又掉入了原有明星真人秀的窠臼。虽然试图表达「慢生活」的真谛,但呈现结果却更加突出「秀」,而不是「真」。这也从收视率数据得到印证:一些匆匆上马的民宿类节目,其收视率表现不尽如人意。

反观观察类节目,太阳底下无新事,它并不是一个突然冒出的崭新产物。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国内就已有类似的节目出现。例如2016年湖南卫视推出的《旋风孝子》《妈妈的牵挂》便有着观察类节目的最初雏形。只不过在那个户外真人秀霸占荧屏的时代,观察类节目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

而进入到2018年以后,观察类节目逐渐形成的「演播室观察+真人秀」形式,不仅能够规避政策风险,还能在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下有着较大的市场想象空间,且极大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加上韩国同业的榜样作用,终于让观察类节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从政策角度来看,在限制明星真人秀和倡导星素结合的政策引导下,观察类节目无疑是一个非常「安全」的选择。目前,主流观察类节目的节目模式已然固定,「演播室观察+真人秀」成为常态模式。无论是像《心动的信号》那样明星在演播室推测素人的感情线,还是像《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那样邀请明星的父母加入到演播室爆料子女的生活细节,观察类节目至少在形式上遵循了星素结合的政策要求,同时节目中的情感话题、教育话题等也能够发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价值引领功能。

从市场角度来看,国外尤其是韩国在观察类节目的深耕,为国内综艺提供了全新且成熟的借鉴对象。在借鉴韩国模式的基础上,观察类节目得到了更好的本土化。同时,观察类节目在明星选择上更加理性化。观察类节目不再一味追捧一线咖位,而是根据节目内容本身寻找那些有反差人设、能够引起话题的明星,这对于制作方应对明星片酬的新规定、进而降低成本无疑是个利好。

而对金主爸爸们而言,观察类节目中频繁出现的户外真人秀内容,也迎合了内容营销的场景化新趋势,同时也能利用明星KOL让节目有着较好的带货能力,其「商业友好型」属性不亚于民宿类节目。

从观众、用户的角度来看,2018年出现的观察类节目的关注核心紧紧围绕着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情感领域,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在挖掘情感的同时,观察类节目又可以通过满足大众对明星个人生活的窥私欲,极大提高节目在社交领域的话题热度。

可见,不仅能够较为容易通过审查机构的筛选,还能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扩大收益,又能激发用户与观众的讨论热情,观察类节目逐渐成为2018年综艺领域最具「性价比」的节目类型。高性价比让其逐渐脱颖而出,它不仅让转型中的湖南卫视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还让以腾讯视频、芒果TV为代表的视频网站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在综艺内容领域的产品布局。

观察类节目,还剩下蓝海吗?

虽然观察类节目在2018年才开始大行其道,然而短短的流行周期里,观察类节目已经实现了从1.0到2.0阶段的迭代。1.0时代可以被称作「观察真人秀」,节目团队对明星的生活采取「不干预」的态度、力求还原、纪录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个体的行为反应,例如《幸福三重奏》《奇遇人生》就没有设立演播室环节。而在2.0阶段,「演播室观察+真人秀」成为节目模式的标配。演播室的使命或是以推理为己任,或是以爆料作为新的看点,或是以升华点评作为价值表达的出口。

但模式固定的弊端,无疑是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如今的观察类节目,其实已经略微显露出僵化的疲态。对观察类节目而言,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谁无疑是三个最核心的要素。当「怎么观察」固定为「演播室观察」,「观察什么」固定为「围绕人的情感关系」后,节目可能出现的形态其实早已可以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穷尽。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星通过观察类节目中的桥段主动爆料隐私,以求通过反差人设进行吸粉,观众也会对这样的手法逐渐免疫。

不过,我并不认为,当下呈现出来的同质化意味着观察类节目将会步入「未老先衰」的境地。事实上,观察类节目依然还有广阔的蓝海有待开发。在未来,观察类节目如果能在以下领域进行有益的尝试,那么它将会迸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1、情感深度化。目前,观察类节目围绕情感关系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除了恋爱关系采用素人外,与父母间的代际关系以及夫妻关系都是以明星出演。《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探讨的是代际之间的相处与孝道;《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探讨的是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心动的信号》探讨的是男女恋爱关系的磨合。

但其实情感话题所涉及的群体、所能达到的深度还远未尽于此。诸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家庭形式还未涉及,对于诸如事业型女性在事业、婚姻领域的探讨力度也远远不够。一言以蔽之,虽然观察类节目聚焦于情感,但在价值观上的开放性还远远不够,这也导致一些节目因其三观太过传统,如倡导女性在婚姻关系里采取忍让态度、倡导女性回归家庭等价值观而遭到观众诟病。其实,观察类节目所包含的探讨新型家庭关系与分工、女性角色与意识等方面的潜力还未完全释放。曾经网络上网友脑洞大开策划的电视剧《淑女的品格》,把它做成一档关于独立女性的观察类节目,又何尝不可?

2、形式娱乐化。这个创意其实来源于国外模式以及日渐占据流量中心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形式娱乐化意味着这类观察类节目并不聚焦于情感或是某个具体的题材,节目本身的宗旨就是通过观察来制造纯粹的娱乐。例如在日本开播多年的节目《人类观察学》,便是根据日本国民的笑点和心态打造的一档猎奇式观察综艺。而抖音、快手则是以情景短剧的形式迎合了用户的娱乐需求。因此,采用情景剧或猎奇式观察的形式,在观察类节目领域创造一种「中国式幽默」,不失为一种创新的趋势和取向。不过这样的节目内容也需要在娱乐的尺度上符合政策的规定。

3、偶像定制化。2018年也是偶像选秀类大火的一年。当我们把目光放在《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节目时,其实,爱奇艺、腾讯等平台制作的关于偶像团体的成团过程、个人花絮同样收割了不少的流量,在吸引大量粉丝的同时强化了平台的社交属性。大胆假设,围绕偶像或者明星进行定制化的观察式综艺,不仅能够帮助明星树立反差人设,挖掘更多的萌点,也可以更好地撬动粉丝经济,让观察类节目同时成为当下娱乐产业的纪录者。包括Nine present、火箭少女101、朱一龙等等其实都是有极大挖掘潜力的观察类综艺参与对象。目前在韩国,已经出现了《本职是歌手——那家伙们的双重生活》《全职干预视角》等类似节目。

4、话题社会化。观察类节目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一定要跳出传统的情感领域舒适区,转而讨论一些与当下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就业,甚至精准扶贫等等。对社会进行有温度的观察,恰是当下综艺节目在扩大媒体公信力、影响力所欠缺的板块。无论是日本NHK制作的「无缘社会」,还是去年东方卫视推出的《巡逻现场实录2018》,其实都可以作为采用纪录片手法后的观察类节目向社会深层领域探讨、纪录多元群体的蓝本。

1号结语

其实,无论是对于受到热捧的观察类节目,还是渐渐江河日下的民宿类节目而言,它们的创新都需要在尊重节目模式的同时,不为节目模式所困。一是要在场景上防止僵化。例如最近韩国知名的罗PD推出了一档慢综艺《咖啡之友》,便是一个最新案例。而在国内,随着咖啡馆与书店的网红化,其实留给观察类节目和以民宿为代表的慢综艺节目的创新空间依然很大。

二是要更多地采用纪录片的方式,与真人秀的传统手法实现有益的嫁接。在保持真人秀的故事性、话题性的同时,更加突出真实性的作用。虽然观众对内容产品的口味日趋分化,但对真实性的追求却依旧保持一致。并且,依靠真实性产生的话题,能够产生的流量并不亚于窥伺明星带来的热搜效应。

总而言之,对观察类节目而言,防止同质化的真正出路,是回到社会本身。社会自身极其丰富多元,真不必执着于情感的点点滴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察”野蛮生长,“民宿”裸泳退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ys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