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无聊是一成不变的,但乐趣也有千千万万种。对我来说,书是挖掘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要简单粗暴的把书进行分类的话,那我可以分为躺着看的和坐着看的。坐着看的书一般是技能学习类的,它有益于大脑思维,也有益于更好的生存,而躺着看的书一般就是小说杂文了,它可以抚平时间的沟壑,更靠近生活,也更容易触及灵魂。
书说到底是一种介质,它承载着作者的经验,情感,所见所闻等生命片段,通过提炼形成文字呈现于书中,让我们有机会品尝到更多生活的滋味。
因为妈妈喜欢订杂志,所以我小时候看得最多的是《读者》,家里从最早的《读者文摘》到改版后的《读者》放满了半面书柜,直到我读大学后妈妈才把好多送人。除了家人,《读者》应该是我最初看待世界和体验情感的窗口。模糊记得小学的时候在《读者》上看到过一个爱情故事,女主因为战争被毁容,所以就算和男主咫尺相隔也不愿和他相见,男主发现后没有打扰女主,而是一边默默守望着女主,一边想办法研制出一种特殊的液体给女主洗脸,女主最后恢复自己的容颜和男主在一起(原谅我再一次用简单粗暴的总结破坏了故事的美感)最后他们把这种液体研制成玉兰油。现在看来这故事很像是玉兰油的软广,但当时作为一只懵懂的小学生,我哭的稀里哗啦不能自已。
小时候对我情绪触动比较深的还有《穆斯林的葬礼》,当时那种心痛感和静默流泪的场景到现在我都还有印象。
除了情感体验之外,书还帮我在精神上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安全小屋。建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加看待问题的维度,另一种是潜移默化地教我发现生活的美。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最给我力量的是汪曾祺和程浩。因为他们经过最残忍的命运碾压,有过最真挚的爱还能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趣味所以最打动我。
但书说到底毕竟也只是介质,并不能完全代替我去体验生活本身,我之所以没有写书带给我的亲情和友情的体验是因为再顶级的作家也写不出我的父母在我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倾注的爱,写不出我和挚友在时间的洪流中各自成长又互相依赖和帮助的感受。
所以呢,比起看写亲情的杂文,我更愿意用自己的成长去回应爸爸妈妈温柔的注视,比起看写歌颂友谊的文章,我更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参与好朋友的生活并做些可以让她们生活更美好的事儿,比起看小说里缠绵缱绻的爱情,我更愿意看会儿自己喜欢的男孩子的眼睛(来自一只汪的脑补,嘻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