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中午饭后困倦得很,闺女说粑粑的眼睛去哪了,纠结了一会,征求她的意见,还是出发去游乐园。
出了门,跟她商量是打车走,还是坐公交车,她选择了步行,但是跟她说明,一是时间不够走过去太远得一个多小时,二是坐公交得倒好几趟车,最后她选择打车走了。即便她一直觉得出租车有味道不想坐,但是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她已经会权衡选择了,附带的条件是回来的时候坐公交车。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像这种选择出行工具的事情,要不要和她商量,后来还是觉得跟她商量有助于她学会独立,所以很多涉及她的事情,特别由她执行的事情,必须和她商量,不要轻易替她决定。
到了华联大厦,在悠悠堂门口,她看上了巧虎,不断在书架上挑书,看过这本换另一本,似乎忘记是来游乐园的。闺女所挑的书,都是她之前没有看过的,家里已经看过的是小班的书,她自己把小班以前的都找出来看,并动手贴贴画。最后几乎全翻完了,才想起来要去游乐园。小孩子是相对容易被事物所吸引的,不管是她之前见过与否。之前带她去展览馆看过金融展,后来她多次跟我提过还想去。所以,搜一搜北京的各大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等,排上日程。
进入游乐园,她在小蹦床上反复玩了一次又一次,不嫌累。在充气滑坡垫上,跟边上的小朋友一起爬上跳下,每一次都会说“看我的”。不管是小蹦床还是滑坡垫,都是多人一块玩的项目,但没有明确的协作分工,不过小朋友都会主动避免撞到别人。基本上游乐园所有的项目,她都会玩一遍,对于感兴趣的会反复玩,例如小蹦床,秋千,滑坡等,小蹦床会努力跳得更高站得更稳,秋千也会尝试够的更高。对于玩各项活动,我们一开始都会比较担心的在边上看着守护着,生怕出现意外,包括以上各个活动项目,确实存在不少风险点。我们都会想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朋友们也是在父母这种担心下逐步这会控制平衡和方向以及躲避踩踏。细想一下,我们的成长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不过在每次活动之前先做好思想动员的热身是很有必要的,提醒危险点,提示防护动作等。在活动结束之后,不妨来一个总结,把玩得好的,摔得疼的,交到新朋友等都做个回顾,让孩子自己来说。
出了游乐园,路过巧虎宣传站,又停下脚步,做起了中班的手贴画,不知不觉又是半个多小时。曾想过制止,明确目标要回家吃饭,然而也放弃了,让她继续看下去。对于小朋友,我们是否有必要如此强调目标,特别是我们制定的目标呢?就像出去旅游一样,制定攻略要逛ABC景点,但是遇到孩子水土不服整个活动就要泡汤了,我们是否非得那么强调要带着孩子看完这些景点呢?遇到水土不服就当做是换个城市地方生活几天呗,哪怕只能在酒店里呆着!
我想,下次让闺女带着我去图书馆,我跟着她去看看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