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完成任务为导向,便不纠结模式化了,不能总给自己找罪受。
早上起来迷糊,但心情好,如果固定读经济学人,就会觉着今天好难。适合我的是循序渐进,从喜欢和轻松的干起来,所以从日记和零秒思考开始美好的一天吧~
但要限时哦,亲爱哒~
可以开始尝试,如果不适合自己,那就放弃,如果效果不错那就坚持,没什么大不了。
不要总给自己列各色的条条框框,就像吃早餐一样,水果从香蕉和苹果里选,主食从燕麦、黑芝麻糊、油茶、玉米、土豆、紫薯里选,坚果选核桃,再加上葡萄干和蓝莓,最后浇上热奶,再加颗鸡蛋,简直完美,看着五颜六色心情都会变好,只因为每个选择都带着你深深的欢喜。
日子也可以这样过,我规避掉两个应该的字眼了,从昨天起,不喜欢用这个词了。
从前的我板正不是因为自己自律或是有礼,而是在乎他人评价的板正,我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以后没有应该,只有我愿意。
每天的项目不多,但拆分成小任务量后就会感觉量还挺大,所以我决定碎碎清。
就是将各个项目分割成一个个30分钟的微任务,完成便给自己打勾,这样便能极大程度缓解未完成的焦虑,减少坚持所需意志力,维持紧迫感和专注力,增加成就感。
给一大盘根本解决不了的难消化的肉,限时吃完的那种为难,甚至逃避、恐惧便都不会发生。
有的,只是面对i+1等级的关卡式挑战的跃跃欲试和势必攻克的决心。
因为你觉着不难,因为你觉着时间短,任务量小,只要安排时间,你就一定能做到。
《微习惯》教会我的。
将任务拆分到不能再拆分,拆分到傻瓜都能办成的地步,然后分配上时间,吃吧,慢慢吃,带着从容和自信。
这便是另一个零秒思考的专题,从经济学人和健身习惯的养成中我学会了什么。
还有8分钟,我们稍提一下另一件事。
其实这件事才应该是今日的重中之重来着。
为什么我会迫不及待将日记放前面来做,也是怕自己忘了,没想到还是拖延了最重要的事情。
明天反着来,开头:今天我们聊3件事123......
那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药”。
以人为“药”。
当时和美星聊天时没觉着,今早起来这个字便萦绕心头,经久不消。
我便琢磨了一下。
之前和教练的聊天中提到我学跆拳道的动力,是因为我觉得运动是我的“药”,治疗抑郁症的药,如果每天不运动,断了药,那我便情绪好不到哪儿去。
后来美星和我说,跟我聊天就像她一段时间就要吃的“药”,会治焦虑、失眠、头闷、头晕的药,听我说会儿话,整个人都精神了,心理也轻快了。
昨儿个极简手机上的文书,发现了一封写给晓乐的感恩之言,里面也透露着晓乐在我最郁滞的时候给了我最关键的救赎。
可以说,她也是我当时的“药”。
“药”。
为什么都说是“药”?
无“药”之形,确有其效,何解?
在世间沉浮二十七年,能称之为“药”用之人的人也只此一人,非贵人,而是“药”人。
时间到,明日聊。
爱你哦~Levana~
你值得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