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门认识事物本质的学科,代表着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开拓和探索,代表着万事万物最深层的本质,也代表着宇宙的神奇与精妙,而就在这个学期,我们也开始学习了这门透露着人类无限拼搏和探索的学科,迈进了物理的殿堂,从速度,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赖以交流的声音,到物质的三态,载到对于光学的研究和质量的研究。每一个课题都仿佛透露着无限的惊奇,也每每刷新我对这件事我原先的认识,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而我也深深地沉浸在了物理的世界当中,被那些神奇的发现和现象及其背后的道理所折服。
我们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一般会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通过推理达成结论的纯理论课,第二种是通过做实验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的实验课,两种课程类型各有特点和风格,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还是更热爱实验课一些,因为毕竟实验课可以自己去探索自己通过手里的器材去发现那些神奇的规律和奥妙,而在所有的实验课当中,我最最着迷而感兴趣的,则是我们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专题中所学习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那节课,我们分成好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得到了一些固定透镜的架子以及凸透镜凹透镜,没有别的任何什么指示,能够利用的只有一个探究望远镜或者显微镜成像原理的课题以及之前同样通过自主实验推导出来的凹透镜和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我们随后开始了我们的探索。
跟距之前的知识积累,我们知道一种望远镜是有两个凸透镜组成的,而其中的凸透镜一个焦距大,一个焦距很小,所以在探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便准备了这两种凸透镜,以为这样就可以探究出来望远镜的成像原理。但当我基本没怎么了解过望远镜原理的我看着真真切切的准备的一个焦距为30厘米的凸透镜和一个焦距5厘米的凸透镜,陷入了沉思:两块凸透镜不会自行组合,要想做出望远镜只能靠自己,但是根本没有任何思路呀?两块凸透镜该怎么摆放呢?不过好在在这些困难之后,我还有一个终极无敌大法:试出来。
没错,就是试出来。根据之前在资料上又或者在一些拥有望远镜情节的电视剧里的图画分析,我能够大体粗略地得知开普勒望远镜带两块镜片是呈前后关系,串联成了一条线的,而在望远镜中,焦距较大的镜片是作为物镜放在前方,而焦距较小的镜片则是作为目镜用来观看的。根据这些信息,我首先将焦距为30厘米的大凸透镜固定在了前面,并对准了远方的一个水杯,最后在大凸透镜的正后方放置了小凸透镜,并且缓缓地将小凸透镜往后移:既然总有一个点可以让小凸透镜和大凸透镜形成开普勒望远镜的放大效应,那么这个后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那一个点,而只要找到那一个点,望远镜不就出来了吗?
也正是根据这个方法,再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过程中,我们终于在小凸透镜离大凸透镜(目镜离物镜)大约30厘米处在目镜中看到了远方的景物的放大的像,随着小凸透镜的继续远离,小凸透镜中所成的放大的像继续放大,直到大于35厘米时,再往后就继续变得模糊了。由此,我们制作出了一个开普勒望远镜:由焦距30厘米的凸透镜和焦距5厘米的凸透镜制成的物镜和目镜相距35厘米的镜子。
整个实验完成了第一步,我们于是开始对望远镜现象做背后的分析。 我们知道,当物体离凸透镜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也就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光线会再穿过凸透镜之后会在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的地方呈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相。由于我们要观测的物体离我们的开普勒望远镜的距离很明显是大于二倍焦距也就是60厘米的,因此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也会让穿过的光线再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的地方呈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具体这个缩小的像离物镜的像距,根据我们的探索其实就是30厘米,这时候,如果我们在光线成缩小倒立实像的位置焦距为5厘米的凸透镜,此时这个光线实像距离这块凸透镜也就小于一倍焦距,当凸透镜的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的时,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会呈现一个同侧的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这个虚像,便正是我们所看到的放大的像了。
这便是我们的一次实验探究的完整流程,物理世界的殿堂还有许多未打开的神奇的大门等待着我们的发现,我们将永不停歇继续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