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看过的书很多,为了让书发挥最大的价值,有一些书,不仅看了,也在看完之后做出拆书课,讲过了,还有一些书在读完后写了关于这本书的文章,或是整理成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最大的感受是头脑中的知识更加丰富了,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完善中,随着读书量的不断增多,有时还会有些得意的对着镜子中的自己,笑眯眯的说:“终于有点知性女青年的味道了。”充分感受到了自己心里的小傲娇。可头脑中的知识丰富了,心里也傲娇了,但在日常行为上并没有太多的改变。难道读书只丰富头脑就够了吗?读完一本书,除了分享,写文章,做笔记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麦肯锡韩国分公司创始人赤羽雄二在麦肯锡公司工作14年,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作为一名咨询师,他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领域的知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也会坚持每个月读至少10本书。为了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保证阅读时间和效率,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技巧,在他所著的《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说到:
每读完一本书,就要写一篇“读书档案”。读过每本书后自己会有哪些新发现,行动上会有哪些变化,都要记录下来,并确认推进到何种程度。每个月读4本书,一年就可以写出48个“读书档案”。将这些读书档案放入一个文件夹中,不断添加新的档案。
“读书档案”由4个部分构成:
从表格里清晰可见读完一本书后要做的事情:
1:先想想自己当时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我最近看的《吃掉那只青蛙》,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学会时间管理,不希望每天被事情追着跑,弄得自己时间紧,压力大,事情做的还不如预想的那么好。
2:阅读后的收获、感受
读完一本书后,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当再次翻看这本书时,就能立即回忆起这本书的内容,尤其是读过一定数量的书之后,有时可能会忘记读过的内容,就更需要制作读书档案,记录当时读这本书时都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还是以我看的《吃掉那只青蛙》为例,我当时记下的收获和感受如下:
1)人生不在于做多少事,而在于把重要的事做到极致。每天挑出最重要的三件事优先完成,每天花80%的时间和 精力吃掉3只青蛙,然后花20%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杂事。
2)时间有限,任何人都无法做完所有的事情。但只做那些以后能获得正面效果的工作,做与完成最大目标有关的工作,你的时间是足够的。
3)不论你认为这个任务将要花费多少时间,都要在时间期限上把计划时间量扩充出20%,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
由上述三条,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无法完成所有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把80%的精力放在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上,在制定任务期限上要把计划时间量扩充出20%。当有了这样清晰的记录后,我便能根据我的记录想起书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吃青蛙定律。
3:阅读此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
在阅读完《吃掉那只青蛙》后,我立马采取的行动是:
1)先在每个周末制定下周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本周要做的所有事情,然后按照重要程度,对这些事情进行排序。
2)根据每周计划,在制定每天需要完成的计划,确定每天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三件事”,并且每天晚上进行复盘,看自己今日计划的完成情况,复盘内容如下:
对于完成的任务,分析完成的原因: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
对于未完成任务,分析未完成原因: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
在复盘过程中,可优化、改进建议是什么?
3)每个周末都有复盘,总结本周任务完成情况。
4)在一天当中精力好的时候完成最重要的三件事,在精力差的时间完成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5)在一天当中,先从最难的任务开始着手做,拿下了最难的任务,才能克服拖延,有更大的成就感。
通过这样的行动规划,我非常清晰在读完书之后,我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
4:3个月后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
1)我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尽量平衡好,不再被各种工作和任务追着跑,能有自己的时间,做一些工作之外,自己喜欢的事情。
2)三个月后,通过对时间管理的实践,和不断的改进,能够有娴熟的运用时间管理,并开始尝试讲一些时间管理的拆书课。
当有了如此清晰的规划后,会让我们更容易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容易让我们付诸行动。所以读完一本书,接下来要做的,不仅有分享,写文章,做笔记,还要做一份读书档案。
请仔细挑选一本书,然后写下你自己的读书档案,并付诸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