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羽雄二
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业专业;
1983年,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
1986年进入麦肯锡;
1990年,创办麦肯锡韩国分公司;
2002年,离开麦肯锡,创办自己的公司(主营管理咨询类业务,帮助其它公司提升经营效率)。
赤羽雄二在麦肯锡一共工作了14年。在这14年里,他经常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他尝试了很多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最后他把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叫作零秒工作术,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本书——《零秒工作》。
一、 工作效率低下的八个原因
说到快,我们怎么能够让工作变得更快,工作效率变得更高呢?首先我们可能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慢?我们不够快的原因是什么?关于工作慢的原因,作者给出了八大原因。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看自己的身上是不是存在这种情况。
原因一:无法尽快开始工作
不同于电脑游戏里面等待接受任务的角色,我们每一个人在手边都有很多事。当一个任务来临的时候,我们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工作迟迟不开始。
因为手边的事还没做完而不开始新的任务;
知道有一件事需要做,但可能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所以迟迟不开始;
知道这是一件要做的事,我也知道这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可是从哪儿开始没有头绪,所以就干脆先拖着。
还有一个不太好的结果,就是因为一件事被一推再推,最后被推迟了,等到它不能再被推迟,必须要去做的时候,往往会比较赶。那么做的时候就会忽略很多细节,做得没有那么精致到位。
同时,因为这件事已经被拖延,人会有一种负罪感。自己希望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来有一个解释,说我拖着不做不是因为我懒,或者不是因为我笨,而是因为我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我要先谋而后动,想清楚然后再做。其实这些反而是会给自己更多焦虑,甚至造成更多拖延。
更有甚者,反正已经拖了,债多不愁,拖就拖着,那就导致一项工作可能迟迟没有办法开始。
原因二:无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
无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原因:
一种原因是外部原因。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受到很多的干扰:
老板又来电话了;
同事说你帮个忙;
家人说今天家里有个聚会。
同时还会有很多临时的事,一会儿蹦一个邮件,一会儿接一个电话,把时间变得特别零碎,搞得我们没有办法开始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我们都希望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被持续推进的,这种时候我们效率更高。但就是大家有了这样的预设,所以在被频繁打断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一下子专注于完成工作的。就会变成一有打断,我就开始专注于其他事情,我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很难再转移回来。这是外部的情况。
一种原因属于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就是我这个人就是没有办法专注,或者没有办法特别集中精力地去做一件事的。我就是特别容易被外界打扰,甚至我主动看是不是又来新邮件,又有新消息了,是不是网络断了……就会主动打断自己。让自己脱离原本应该专注的工作,去找一些其他可能更容易的,或者更不费劲的事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我们没有办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在2018年的时候,樊登老师在樊登读书讲了一本书叫作《深度工作》。《深度工作》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大家可以去听一听。
原因三:工作缺乏计划
我们在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的习惯就是,我怎么也得有个计划吧。计划可能会包括的内容就是,这件事大概分几个步骤,先后顺序是怎么样,大致的时间表是怎么样,每一个步骤完成了大概什么样,然后去做下一步。大多数人可能也就只做到这个程度。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计划只能做到这个细致程度,我们会发现工作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会和当初计划当中想得非常不一样,或者计划压根就没想这么细,这时候就会有问题,然后我们又需要调整计划。
或者开始工作后,我们不知道一件事是应该先做,还是先不做也没关系。但一件事如果没做,会对后面导致什么样的问题?一件事如果拖延了,它到底是会影响其他事,还是不会耽误到其他事的进行,这些就想不清楚了。而当想清楚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现整件事的时间表要被延误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原因四: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这个可能跟人的性格有关,也跟人所处的职位有关。典型表现是什么呢?就是我对我的判断没信心,我感觉我还是需要更多信息,我还需要跟更多人聊,我还需要看更多数据,然后我才能判断这事我该不该做,或者是该怎么做。因为总是没有办法快速决策,就导致事情一拖再拖。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这个事我已经想得比较明白了,大概有一个判断了,但当有人来挑战的时候,或者有人提出质疑的时候,我总是会觉得好像人家说得也有道理,那我是不是应该再想得充分一点,或者把这些人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再动手呢?就导致整个的工作进度被拖延。
原因五:制作文件和材料速度慢
制作文件和材料的速度慢,这可能是工作已经开始的时候,或者开始之后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比如,我要写一个立项报告,这立项报告怎么写才能顺利立项,可能在这个地方就花了很多时间,从而导致错过了立项最佳时机,或者拖了很长时间才立项。再加上我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要有各种各样的汇报材料,或者阶段性的总结材料,那它的制作也可能会占用了太多时间。
其实我自己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在做演示文稿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我需要的素材找不到,我就会很焦虑。比如我想要放一个对勾,或者想放一个箭头,我脑子里面有一个想法说这对勾应该长什么样,然后我就开始去找,直到找到它为止。最后发现找这个东西可能用了三个小时。如果不是为了找这个,我可能一个小时就做完了。所以就这种事,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工作的进度被拉慢。
原因六:电子邮件占据太多时间
我们现在都很习惯工作场景是用邮件往来的,那么这里面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没有办法判断邮件什么时候来,你也没有办法判断这个邮件在你没看的情况下,它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它是不是需要你及时回复?所以大家通常的一个做法就是一有邮件过来,我就至少先看一眼。如果很重要,我就回复一下;如果不重要,那就回头再说。但即便是这样的动作,也会打乱你的节奏,也会导致在你在邮件上面花的时间特别多,让整个工作的节奏变慢。
同时,邮件不同于口头沟通,它的效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就是你邮件发过去,他读完了以后可能又有想法,邮件再发过来,然后你又要理解,又要去写,然后再发过去。这种沟通方式可能会比打电话慢得多,但又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都应该通过打电话的形式来做。有一些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沟通,或者说我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留住书面的证据,那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是写邮件了。那么越是这种情况,可能越会注意邮件的措辞,我会斟酌怎么去用这些词,我会斟酌我的语气表达出来,对方有可能是怎么样一个理解。为了不让对方误解,我会更倾向于放很多的信息,来把背景交代清楚。诸如此类,都会使得我们在邮件上花的时间变多,从而影响我们真正做工作的时间。
原因七:会议又多又长
开会有好有坏。好的是这是一个集体讨论和集体决策的一个机制,但是不好的就是我们有很多会,会变得又长又多,最后还不解决问题。
开会其实是有两个很大的误区:
第一,开完会这事其实就解决了。完全不是!开会可能只是工作的一个环节,甚至是工作的起点。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开会反而是工作的一个阻碍,因为它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第二,如果有连串的会议,会打乱你深度工作的节奏。尤其是以下这种会议安排:
会议一:9:00-10:00
会议二:10:30-11:30
会议三:13:00-14:00
会议四:15:30-16:30
你看,一天四个小时在开会,可是这一天八个小时,你什么事都干不了,因为它把整个工作时间切得特别零碎。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借着这半个小时去吃个饭,看看邮件,回应一下别人来找你的事,一天很快就过去了,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一天除了开会,好像什么事都没干。
原因八:大量的退回与重做
有可能在我们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出现大量的退回与重做。那退回与重做会出现在什么场景呢?主要是领导不满意,领导觉得这不是我要的东西,你们要不重新弄一下,或者领导有一些反馈的意见。
那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沟通不够充分和沟通不够及时所产生的。沟通总要言语,言语总是有信息的损失的。我们一步一步拆开来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领导有一个想法,或者他有一个需求,他需要下属通过工作来满足他的需求,那他第一步把这个需求转变成为他的语言来交代下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但是他在转变的过程中,他得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就已经未必百分百是他想的那个东西了。然后下属再听,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那么下属理解的和领导表达出来的可能又不是百分百切合了。下属理解了之后再去做,做出来的东西和下属自己的理解可能又有一个折扣。所以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放到领导面前,跟领导自己脑子里面原本想要的那个东西比一比,他就会发现差好远。
注意!哪怕每一个步骤,我们都有90%的准确度,翻译的过程当中只有10%信息的损失或者差异,大家想一想,9×9这就变8成了,8×9就是7.2成了,7.2×9就变成6成,你再多一个步骤就不及格了,所以经常会发现大量的工作退回和重做。
那怎么去弥补呢?其实这个原因我们把它分析清楚了,也就知道怎么去做了,就是及时的沟通。不要等到最后去沟通,有问题就及时沟通,他来及时反馈,用更多的更及时的沟通,去弥补一次沟通在过程当中的信息损失,就可以做得更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工作进展缓慢的八个原因。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在工作当中都有这种情况,反正我在准备的时候,看了一下这八个原因,或多或少都有,而且有一些是重症,是非常严重的,确实是特别影响工作效率的。
二、 提高工作速度的八个原则
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些原因,怎么去提升工作速度呢?
首先,作者给了工作速度一个定性的判断,也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判断。他说工作速度可以提升,不但可以提升,还可以持续提升。
持续提升有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做一件事永远没有尽头。你永远可以找到这件事做得更好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可以让工作做得更好的路径;
第二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得更好。哪怕是打印一个材料,把材料装订好,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你都有可能找到效率更高的方法。比如用更高端的复印机、打印机,能够自动完成装订的步骤,就可以省很多事,效率提高。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作者所介绍的提高工作速度的八个原则,这八个原则合到一起,就实现了零秒工作。
原则一:在开始前形成事情的整体印象
首先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就是我们在开始一项工作之前,首先要对这个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个我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也听到过,其实就是第一个习惯,叫作以终为始。就我在开始做之前,我就能想到它做完了是什么样。有一个靶子,有一个目标,那你所要做的事就是把现状不断地向靶子和目标靠近。
作者建议,我们在开始之前,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整体印象。
整体的印象包括:
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用什么衡量这件事有没有做成,有没有做好?实际上就是看你最后交付的那个状态有没有达到要达到的目的。
知道目的后,进而就可以考虑:到底这件事针对的对象是谁?范畴是什么?结构长什么样?时间线是?我为了把这件事做成,需要什么样内外部的资源和帮助?有了这些之后,就大致知道整个工作进度和工作模块是怎么样的。
到了这一步还不够,我们刚才说计划一定要做细,那么怎么做细呢?就是形成整体印象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什么样的判断?
知道这件事要做完有什么样的步骤?
有哪些部分?
哪些部分是特别重要的?
哪些部分可能对结果没那么重要?
哪些部分是容易出错的要特别注意?
哪些部分是有可能发生变化?
哪些部分现阶段还看不太清,得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进行判断的?
哪些部分需要什么样的外界输入和外界的帮助?
外界输入应当到达的时间点,才能让我整个的时间线不受影响?
所以不仅仅是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而且是有一个整体的判断,就是我从现状到工作完成,除了一个静态的路径以外,还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去演进的判断?赤羽雄二
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业专业;
1983年,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
1986年进入麦肯锡;
1990年,创办麦肯锡韩国分公司;
2002年,离开麦肯锡,创办自己的公司(主营管理咨询类业务,帮助其它公司提升经营效率)。
赤羽雄二在麦肯锡一共工作了14年。在这14年里,他经常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他尝试了很多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最后他把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叫作零秒工作术,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本书——《零秒工作》。
一、 工作效率低下的八个原因
说到快,我们怎么能够让工作变得更快,工作效率变得更高呢?首先我们可能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慢?我们不够快的原因是什么?关于工作慢的原因,作者给出了八大原因。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看自己的身上是不是存在这种情况。
原因一:无法尽快开始工作
不同于电脑游戏里面等待接受任务的角色,我们每一个人在手边都有很多事。当一个任务来临的时候,我们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工作迟迟不开始。
因为手边的事还没做完而不开始新的任务;
知道有一件事需要做,但可能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所以迟迟不开始;
知道这是一件要做的事,我也知道这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可是从哪儿开始没有头绪,所以就干脆先拖着。
还有一个不太好的结果,就是因为一件事被一推再推,最后被推迟了,等到它不能再被推迟,必须要去做的时候,往往会比较赶。那么做的时候就会忽略很多细节,做得没有那么精致到位。
同时,因为这件事已经被拖延,人会有一种负罪感。自己希望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来有一个解释,说我拖着不做不是因为我懒,或者不是因为我笨,而是因为我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我要先谋而后动,想清楚然后再做。其实这些反而是会给自己更多焦虑,甚至造成更多拖延。
更有甚者,反正已经拖了,债多不愁,拖就拖着,那就导致一项工作可能迟迟没有办法开始。
原因二:无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
无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原因:
一种原因是外部原因。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受到很多的干扰:
老板又来电话了;
同事说你帮个忙;
家人说今天家里有个聚会。
同时还会有很多临时的事,一会儿蹦一个邮件,一会儿接一个电话,把时间变得特别零碎,搞得我们没有办法开始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我们都希望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被持续推进的,这种时候我们效率更高。但就是大家有了这样的预设,所以在被频繁打断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一下子专注于完成工作的。就会变成一有打断,我就开始专注于其他事情,我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很难再转移回来。这是外部的情况。
一种原因属于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就是我这个人就是没有办法专注,或者没有办法特别集中精力地去做一件事的。我就是特别容易被外界打扰,甚至我主动看是不是又来新邮件,又有新消息了,是不是网络断了……就会主动打断自己。让自己脱离原本应该专注的工作,去找一些其他可能更容易的,或者更不费劲的事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我们没有办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在2018年的时候,樊登老师在樊登读书讲了一本书叫作《深度工作》。《深度工作》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大家可以去听一听。
原因三:工作缺乏计划
我们在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的习惯就是,我怎么也得有个计划吧。计划可能会包括的内容就是,这件事大概分几个步骤,先后顺序是怎么样,大致的时间表是怎么样,每一个步骤完成了大概什么样,然后去做下一步。大多数人可能也就只做到这个程度。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计划只能做到这个细致程度,我们会发现工作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会和当初计划当中想得非常不一样,或者计划压根就没想这么细,这时候就会有问题,然后我们又需要调整计划。
或者开始工作后,我们不知道一件事是应该先做,还是先不做也没关系。但一件事如果没做,会对后面导致什么样的问题?一件事如果拖延了,它到底是会影响其他事,还是不会耽误到其他事的进行,这些就想不清楚了。而当想清楚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现整件事的时间表要被延误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原因四: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这个可能跟人的性格有关,也跟人所处的职位有关。典型表现是什么呢?就是我对我的判断没信心,我感觉我还是需要更多信息,我还需要跟更多人聊,我还需要看更多数据,然后我才能判断这事我该不该做,或者是该怎么做。因为总是没有办法快速决策,就导致事情一拖再拖。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这个事我已经想得比较明白了,大概有一个判断了,但当有人来挑战的时候,或者有人提出质疑的时候,我总是会觉得好像人家说得也有道理,那我是不是应该再想得充分一点,或者把这些人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再动手呢?就导致整个的工作进度被拖延。
原因五:制作文件和材料速度慢
制作文件和材料的速度慢,这可能是工作已经开始的时候,或者开始之后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比如,我要写一个立项报告,这立项报告怎么写才能顺利立项,可能在这个地方就花了很多时间,从而导致错过了立项最佳时机,或者拖了很长时间才立项。再加上我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要有各种各样的汇报材料,或者阶段性的总结材料,那它的制作也可能会占用了太多时间。
其实我自己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在做演示文稿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我需要的素材找不到,我就会很焦虑。比如我想要放一个对勾,或者想放一个箭头,我脑子里面有一个想法说这对勾应该长什么样,然后我就开始去找,直到找到它为止。最后发现找这个东西可能用了三个小时。如果不是为了找这个,我可能一个小时就做完了。所以就这种事,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工作的进度被拉慢。
原因六:电子邮件占据太多时间
我们现在都很习惯工作场景是用邮件往来的,那么这里面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没有办法判断邮件什么时候来,你也没有办法判断这个邮件在你没看的情况下,它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它是不是需要你及时回复?所以大家通常的一个做法就是一有邮件过来,我就至少先看一眼。如果很重要,我就回复一下;如果不重要,那就回头再说。但即便是这样的动作,也会打乱你的节奏,也会导致在你在邮件上面花的时间特别多,让整个工作的节奏变慢。
同时,邮件不同于口头沟通,它的效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就是你邮件发过去,他读完了以后可能又有想法,邮件再发过来,然后你又要理解,又要去写,然后再发过去。这种沟通方式可能会比打电话慢得多,但又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都应该通过打电话的形式来做。有一些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沟通,或者说我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留住书面的证据,那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是写邮件了。那么越是这种情况,可能越会注意邮件的措辞,我会斟酌怎么去用这些词,我会斟酌我的语气表达出来,对方有可能是怎么样一个理解。为了不让对方误解,我会更倾向于放很多的信息,来把背景交代清楚。诸如此类,都会使得我们在邮件上花的时间变多,从而影响我们真正做工作的时间。
原因七:会议又多又长
开会有好有坏。好的是这是一个集体讨论和集体决策的一个机制,但是不好的就是我们有很多会,会变得又长又多,最后还不解决问题。
开会其实是有两个很大的误区:
第一,开完会这事其实就解决了。完全不是!开会可能只是工作的一个环节,甚至是工作的起点。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开会反而是工作的一个阻碍,因为它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第二,如果有连串的会议,会打乱你深度工作的节奏。尤其是以下这种会议安排:
会议一:9:00-10:00
会议二:10:30-11:30
会议三:13:00-14:00
会议四:15:30-16:30
你看,一天四个小时在开会,可是这一天八个小时,你什么事都干不了,因为它把整个工作时间切得特别零碎。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借着这半个小时去吃个饭,看看邮件,回应一下别人来找你的事,一天很快就过去了,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一天除了开会,好像什么事都没干。
原因八:大量的退回与重做
有可能在我们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出现大量的退回与重做。那退回与重做会出现在什么场景呢?主要是领导不满意,领导觉得这不是我要的东西,你们要不重新弄一下,或者领导有一些反馈的意见。
那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沟通不够充分和沟通不够及时所产生的。沟通总要言语,言语总是有信息的损失的。我们一步一步拆开来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领导有一个想法,或者他有一个需求,他需要下属通过工作来满足他的需求,那他第一步把这个需求转变成为他的语言来交代下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但是他在转变的过程中,他得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就已经未必百分百是他想的那个东西了。然后下属再听,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那么下属理解的和领导表达出来的可能又不是百分百切合了。下属理解了之后再去做,做出来的东西和下属自己的理解可能又有一个折扣。所以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放到领导面前,跟领导自己脑子里面原本想要的那个东西比一比,他就会发现差好远。
注意!哪怕每一个步骤,我们都有90%的准确度,翻译的过程当中只有10%信息的损失或者差异,大家想一想,9×9这就变8成了,8×9就是7.2成了,7.2×9就变成6成,你再多一个步骤就不及格了,所以经常会发现大量的工作退回和重做。
那怎么去弥补呢?其实这个原因我们把它分析清楚了,也就知道怎么去做了,就是及时的沟通。不要等到最后去沟通,有问题就及时沟通,他来及时反馈,用更多的更及时的沟通,去弥补一次沟通在过程当中的信息损失,就可以做得更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工作进展缓慢的八个原因。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在工作当中都有这种情况,反正我在准备的时候,看了一下这八个原因,或多或少都有,而且有一些是重症,是非常严重的,确实是特别影响工作效率的。
二、 提高工作速度的八个原则
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些原因,怎么去提升工作速度呢?
首先,作者给了工作速度一个定性的判断,也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判断。他说工作速度可以提升,不但可以提升,还可以持续提升。
持续提升有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做一件事永远没有尽头。你永远可以找到这件事做得更好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可以让工作做得更好的路径;
第二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得更好。哪怕是打印一个材料,把材料装订好,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你都有可能找到效率更高的方法。比如用更高端的复印机、打印机,能够自动完成装订的步骤,就可以省很多事,效率提高。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作者所介绍的提高工作速度的八个原则,这八个原则合到一起,就实现了零秒工作。
原则一:在开始前形成事情的整体印象
首先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就是我们在开始一项工作之前,首先要对这个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个我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也听到过,其实就是第一个习惯,叫作以终为始。就我在开始做之前,我就能想到它做完了是什么样。有一个靶子,有一个目标,那你所要做的事就是把现状不断地向靶子和目标靠近。
作者建议,我们在开始之前,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整体印象。
整体的印象包括:
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用什么衡量这件事有没有做成,有没有做好?实际上就是看你最后交付的那个状态有没有达到要达到的目的。
知道目的后,进而就可以考虑:到底这件事针对的对象是谁?范畴是什么?结构长什么样?时间线是?我为了把这件事做成,需要什么样内外部的资源和帮助?有了这些之后,就大致知道整个工作进度和工作模块是怎么样的。
到了这一步还不够,我们刚才说计划一定要做细,那么怎么做细呢?就是形成整体印象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什么样的判断?
知道这件事要做完有什么样的步骤?
有哪些部分?
哪些部分是特别重要的?
哪些部分可能对结果没那么重要?
哪些部分是容易出错的要特别注意?
哪些部分是有可能发生变化?
哪些部分现阶段还看不太清,得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进行判断的?
哪些部分需要什么样的外界输入和外界的帮助?
外界输入应当到达的时间点,才能让我整个的时间线不受影响?
所以不仅仅是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而且是有一个整体的判断,就是我从现状到工作完成,除了一个静态的路径以外,还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去演进的判断,能够让我对这件事有一个持续优化的,持续细致的观点。
这是第一个原则,我们要首先形成整体印象。如果对应回刚才说的八个原因,它对应的是第一个原因和第三个原因,就是我没有办法迅速开始工作,或者是我工作缺乏计划,我们就用这个原则去进行解决。
原则二:不要过分追求细节
工作不要过于细致,有意思吧?为什么工作不要过于细致呢?因为有时候陷于细枝末节当中,一是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另外是会让整个工作变得不平衡,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你可能只有精力把整个工作做到某一个程度,但你在其中的一个方面花了太多时间精力,不可避免地就在其他方面精力不够、时间不够、投入不够,所以让整个事情就变得不太平衡。
我一直在说一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完成的状态,在完成的基础上再不停地去接收反馈,然后去优化它,最后变成一个比较完美的程度。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大量的工作是需要与人合作的,既然是与人合作,我们就是更大工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我的工作时间延误了,那可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时间延误,这个会对其他人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那可能又有人会说,我虽然时间有了,但做得不完美怎么办?
没关系,因为整个大的项目,你还是有足够时间不停地去打磨,不停地去跟其他人进行碰撞,然后把你的工作做得更加完美的。
还有一个原因,完美本身是没有一个定义的。你觉得完美未必是大家所需要的,你觉得完美,可能早已经超过了其他人的预期或者项目本身的需要,所以一定是先有一个完成的概念,按时完成达到最低的质量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有余力,如果有需要,大家再去慢慢地做更完美的事情。
另外,所有工作都有一个截止日期,一定要在截止日期交付一个完整的工作才叫交付,如果只交付一部分的工作,是没有用的,是没有办法称作工作完成的。
在这个意义上,工作不要过于细致对应的是我们之前说的原因五和原因八。原因五(制作文件和材料的速度太慢)就是因为你太细致了,太想完美了,太想找到那个对勾或者那个箭头了。以及原因八(大量的退回和重做),我们刚才也说了,大量的退回和重做往往发生在沟通不够充分的情况下,那可能你交上去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状态了,但依然跟别人想的不一样,这个时候就会有大量的重做和退回。
原则三:掌握工作的要领
掌握工作的要领,这个要领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其实我感觉他讲的是工作的要点,就是这件事有几个点要做,才能把这事做完。
比如煮方便面。煮方便面有好多事要做,要煮水,要烧水,然后要煮面,可能还想放点青菜,打俩鸡蛋,搁点午餐肉,然后还要撒调料。整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同时有一些先后顺序的,有一些是并行顺序的。
所谓的掌握工作的要领,就是你得有一个规划,这些事哪些事先做,哪些事后做,哪些事同时做。你不能水还没烧就把面扔到锅里,那冷水泡面最后肯定是不好吃,或者这个面已经煮好了,你发现我的鸡蛋还没准备好,等把鸡蛋准备好的时候,它已经变成浆糊了,就没法吃。所以,通过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我们都可以发现实际上是很多不同的要点,很多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乐队。一个乐队可能有很多的乐器部,那么指挥的作用就是告诉这些乐器部,什么时候你该进,什么时候你该出,你的这个调在哪儿,你的力度是多强。但是指挥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谱,他有谱。所以我们说靠谱靠谱,靠的是什么谱?靠的就是这个谱。如果一个不好的指挥,当你在做事的时候没有章法,或者是忘了这边还有个小提琴,忘了这边还有个钢琴,那最后做出来的肯定是一个不靠谱的事。
在没有熟悉工作流程的时候,比如一个新的曲子第一次做没谱,或者这谱我不知道对不对,指挥起来不知道是不是顺畅,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要知道,绝大部分的工作都不是新的工作,都是有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或者是曾经发生过的工作。作者建议,就是多观察这些熟练者的工作状态,他们是怎么归置这个工作的。对于你来讲可能这是一个新的乐谱,你要去第一次指挥,但对于别人来讲,可能已经指挥过很多次了,所以他什么时候关注什么点,他怎么掌握这个节奏的,你可以通过不停地观察去找到,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特点、想法,去加以改变,成为自己第一次尝试的基础。
原则三,掌握工作的要点,对应的慢的原因是原因三和原因四,就是工作缺乏计划、不断滞后,以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当你有了谱之后,你就会很清楚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也就很清楚我的工作进展应该是什么样的进度。赤羽雄二
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业专业;
1983年,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
1986年进入麦肯锡;
1990年,创办麦肯锡韩国分公司;
2002年,离开麦肯锡,创办自己的公司(主营管理咨询类业务,帮助其它公司提升经营效率)。
赤羽雄二在麦肯锡一共工作了14年。在这14年里,他经常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他尝试了很多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最后他把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叫作零秒工作术,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本书——《零秒工作》。
一、 工作效率低下的八个原因
说到快,我们怎么能够让工作变得更快,工作效率变得更高呢?首先我们可能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慢?我们不够快的原因是什么?关于工作慢的原因,作者给出了八大原因。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看自己的身上是不是存在这种情况。
原因一:无法尽快开始工作
不同于电脑游戏里面等待接受任务的角色,我们每一个人在手边都有很多事。当一个任务来临的时候,我们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工作迟迟不开始。
因为手边的事还没做完而不开始新的任务;
知道有一件事需要做,但可能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所以迟迟不开始;
知道这是一件要做的事,我也知道这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可是从哪儿开始没有头绪,所以就干脆先拖着。
还有一个不太好的结果,就是因为一件事被一推再推,最后被推迟了,等到它不能再被推迟,必须要去做的时候,往往会比较赶。那么做的时候就会忽略很多细节,做得没有那么精致到位。
同时,因为这件事已经被拖延,人会有一种负罪感。自己希望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来有一个解释,说我拖着不做不是因为我懒,或者不是因为我笨,而是因为我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我要先谋而后动,想清楚然后再做。其实这些反而是会给自己更多焦虑,甚至造成更多拖延。
更有甚者,反正已经拖了,债多不愁,拖就拖着,那就导致一项工作可能迟迟没有办法开始。
原因二:无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
无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原因:
一种原因是外部原因。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受到很多的干扰:
老板又来电话了;
同事说你帮个忙;
家人说今天家里有个聚会。
同时还会有很多临时的事,一会儿蹦一个邮件,一会儿接一个电话,把时间变得特别零碎,搞得我们没有办法开始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我们都希望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被持续推进的,这种时候我们效率更高。但就是大家有了这样的预设,所以在被频繁打断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一下子专注于完成工作的。就会变成一有打断,我就开始专注于其他事情,我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很难再转移回来。这是外部的情况。
一种原因属于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就是我这个人就是没有办法专注,或者没有办法特别集中精力地去做一件事的。我就是特别容易被外界打扰,甚至我主动看是不是又来新邮件,又有新消息了,是不是网络断了……就会主动打断自己。让自己脱离原本应该专注的工作,去找一些其他可能更容易的,或者更不费劲的事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我们没有办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在2018年的时候,樊登老师在樊登读书讲了一本书叫作《深度工作》。《深度工作》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大家可以去听一听。
原因三:工作缺乏计划
我们在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的习惯就是,我怎么也得有个计划吧。计划可能会包括的内容就是,这件事大概分几个步骤,先后顺序是怎么样,大致的时间表是怎么样,每一个步骤完成了大概什么样,然后去做下一步。大多数人可能也就只做到这个程度。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计划只能做到这个细致程度,我们会发现工作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会和当初计划当中想得非常不一样,或者计划压根就没想这么细,这时候就会有问题,然后我们又需要调整计划。
或者开始工作后,我们不知道一件事是应该先做,还是先不做也没关系。但一件事如果没做,会对后面导致什么样的问题?一件事如果拖延了,它到底是会影响其他事,还是不会耽误到其他事的进行,这些就想不清楚了。而当想清楚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现整件事的时间表要被延误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原因四: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这个可能跟人的性格有关,也跟人所处的职位有关。典型表现是什么呢?就是我对我的判断没信心,我感觉我还是需要更多信息,我还需要跟更多人聊,我还需要看更多数据,然后我才能判断这事我该不该做,或者是该怎么做。因为总是没有办法快速决策,就导致事情一拖再拖。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这个事我已经想得比较明白了,大概有一个判断了,但当有人来挑战的时候,或者有人提出质疑的时候,我总是会觉得好像人家说得也有道理,那我是不是应该再想得充分一点,或者把这些人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再动手呢?就导致整个的工作进度被拖延。
原因五:制作文件和材料速度慢
制作文件和材料的速度慢,这可能是工作已经开始的时候,或者开始之后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比如,我要写一个立项报告,这立项报告怎么写才能顺利立项,可能在这个地方就花了很多时间,从而导致错过了立项最佳时机,或者拖了很长时间才立项。再加上我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要有各种各样的汇报材料,或者阶段性的总结材料,那它的制作也可能会占用了太多时间。
其实我自己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在做演示文稿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我需要的素材找不到,我就会很焦虑。比如我想要放一个对勾,或者想放一个箭头,我脑子里面有一个想法说这对勾应该长什么样,然后我就开始去找,直到找到它为止。最后发现找这个东西可能用了三个小时。如果不是为了找这个,我可能一个小时就做完了。所以就这种事,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工作的进度被拉慢。
原因六:电子邮件占据太多时间
我们现在都很习惯工作场景是用邮件往来的,那么这里面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没有办法判断邮件什么时候来,你也没有办法判断这个邮件在你没看的情况下,它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它是不是需要你及时回复?所以大家通常的一个做法就是一有邮件过来,我就至少先看一眼。如果很重要,我就回复一下;如果不重要,那就回头再说。但即便是这样的动作,也会打乱你的节奏,也会导致在你在邮件上面花的时间特别多,让整个工作的节奏变慢。
同时,邮件不同于口头沟通,它的效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就是你邮件发过去,他读完了以后可能又有想法,邮件再发过来,然后你又要理解,又要去写,然后再发过去。这种沟通方式可能会比打电话慢得多,但又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都应该通过打电话的形式来做。有一些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沟通,或者说我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留住书面的证据,那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是写邮件了。那么越是这种情况,可能越会注意邮件的措辞,我会斟酌怎么去用这些词,我会斟酌我的语气表达出来,对方有可能是怎么样一个理解。为了不让对方误解,我会更倾向于放很多的信息,来把背景交代清楚。诸如此类,都会使得我们在邮件上花的时间变多,从而影响我们真正做工作的时间。
原因七:会议又多又长
开会有好有坏。好的是这是一个集体讨论和集体决策的一个机制,但是不好的就是我们有很多会,会变得又长又多,最后还不解决问题。
开会其实是有两个很大的误区:
第一,开完会这事其实就解决了。完全不是!开会可能只是工作的一个环节,甚至是工作的起点。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开会反而是工作的一个阻碍,因为它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第二,如果有连串的会议,会打乱你深度工作的节奏。尤其是以下这种会议安排:
会议一:9:00-10:00
会议二:10:30-11:30
会议三:13:00-14:00
会议四:15:30-16:30
你看,一天四个小时在开会,可是这一天八个小时,你什么事都干不了,因为它把整个工作时间切得特别零碎。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借着这半个小时去吃个饭,看看邮件,回应一下别人来找你的事,一天很快就过去了,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一天除了开会,好像什么事都没干。
原因八:大量的退回与重做
有可能在我们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出现大量的退回与重做。那退回与重做会出现在什么场景呢?主要是领导不满意,领导觉得这不是我要的东西,你们要不重新弄一下,或者领导有一些反馈的意见。
那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沟通不够充分和沟通不够及时所产生的。沟通总要言语,言语总是有信息的损失的。我们一步一步拆开来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领导有一个想法,或者他有一个需求,他需要下属通过工作来满足他的需求,那他第一步把这个需求转变成为他的语言来交代下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但是他在转变的过程中,他得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就已经未必百分百是他想的那个东西了。然后下属再听,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那么下属理解的和领导表达出来的可能又不是百分百切合了。下属理解了之后再去做,做出来的东西和下属自己的理解可能又有一个折扣。所以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放到领导面前,跟领导自己脑子里面原本想要的那个东西比一比,他就会发现差好远。
注意!哪怕每一个步骤,我们都有90%的准确度,翻译的过程当中只有10%信息的损失或者差异,大家想一想,9×9这就变8成了,8×9就是7.2成了,7.2×9就变成6成,你再多一个步骤就不及格了,所以经常会发现大量的工作退回和重做。
那怎么去弥补呢?其实这个原因我们把它分析清楚了,也就知道怎么去做了,就是及时的沟通。不要等到最后去沟通,有问题就及时沟通,他来及时反馈,用更多的更及时的沟通,去弥补一次沟通在过程当中的信息损失,就可以做得更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工作进展缓慢的八个原因。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在工作当中都有这种情况,反正我在准备的时候,看了一下这八个原因,或多或少都有,而且有一些是重症,是非常严重的,确实是特别影响工作效率的。
二、 提高工作速度的八个原则
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些原因,怎么去提升工作速度呢?
首先,作者给了工作速度一个定性的判断,也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判断。他说工作速度可以提升,不但可以提升,还可以持续提升。
持续提升有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做一件事永远没有尽头。你永远可以找到这件事做得更好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可以让工作做得更好的路径;
第二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得更好。哪怕是打印一个材料,把材料装订好,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你都有可能找到效率更高的方法。比如用更高端的复印机、打印机,能够自动完成装订的步骤,就可以省很多事,效率提高。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作者所介绍的提高工作速度的八个原则,这八个原则合到一起,就实现了零秒工作。
原则一:在开始前形成事情的整体印象
首先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就是我们在开始一项工作之前,首先要对这个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个我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也听到过,其实就是第一个习惯,叫作以终为始。就我在开始做之前,我就能想到它做完了是什么样。有一个靶子,有一个目标,那你所要做的事就是把现状不断地向靶子和目标靠近。
作者建议,我们在开始之前,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整体印象。
整体的印象包括:
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用什么衡量这件事有没有做成,有没有做好?实际上就是看你最后交付的那个状态有没有达到要达到的目的。
知道目的后,进而就可以考虑:到底这件事针对的对象是谁?范畴是什么?结构长什么样?时间线是?我为了把这件事做成,需要什么样内外部的资源和帮助?有了这些之后,就大致知道整个工作进度和工作模块是怎么样的。
到了这一步还不够,我们刚才说计划一定要做细,那么怎么做细呢?就是形成整体印象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什么样的判断?
知道这件事要做完有什么样的步骤?
有哪些部分?
哪些部分是特别重要的?
哪些部分可能对结果没那么重要?
哪些部分是容易出错的要特别注意?
哪些部分是有可能发生变化?
哪些部分现阶段还看不太清,得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进行判断的?
哪些部分需要什么样的外界输入和外界的帮助?
外界输入应当到达的时间点,才能让我整个的时间线不受影响?
所以不仅仅是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而且是有一个整体的判断,就是我从现状到工作完成,除了一个静态的路径以外,还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去演进的判断,能够让我对这件事有一个持续优化的,持续细致的观点。
这是第一个原则,我们要首先形成整体印象。如果对应回刚才说的八个原因,它对应的是第一个原因和第三个原因,就是我没有办法迅速开始工作,或者是我工作缺乏计划,我们就用这个原则去进行解决。
原则二:不要过分追求细节
工作不要过于细致,有意思吧?为什么工作不要过于细致呢?因为有时候陷于细枝末节当中,一是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另外是会让整个工作变得不平衡,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你可能只有精力把整个工作做到某一个程度,但你在其中的一个方面花了太多时间精力,不可避免地就在其他方面精力不够、时间不够、投入不够,所以让整个事情就变得不太平衡。
我一直在说一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完成的状态,在完成的基础上再不停地去接收反馈,然后去优化它,最后变成一个比较完美的程度。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大量的工作是需要与人合作的,既然是与人合作,我们就是更大工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我的工作时间延误了,那可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时间延误,这个会对其他人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那可能又有人会说,我虽然时间有了,但做得不完美怎么办?
没关系,因为整个大的项目,你还是有足够时间不停地去打磨,不停地去跟其他人进行碰撞,然后把你的工作做得更加完美的。
还有一个原因,完美本身是没有一个定义的。你觉得完美未必是大家所需要的,你觉得完美,可能早已经超过了其他人的预期或者项目本身的需要,所以一定是先有一个完成的概念,按时完成达到最低的质量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有余力,如果有需要,大家再去慢慢地做更完美的事情。
另外,所有工作都有一个截止日期,一定要在截止日期交付一个完整的工作才叫交付,如果只交付一部分的工作,是没有用的,是没有办法称作工作完成的。
在这个意义上,工作不要过于细致对应的是我们之前说的原因五和原因八。原因五(制作文件和材料的速度太慢)就是因为你太细致了,太想完美了,太想找到那个对勾或者那个箭头了。以及原因八(大量的退回和重做),我们刚才也说了,大量的退回和重做往往发生在沟通不够充分的情况下,那可能你交上去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状态了,但依然跟别人想的不一样,这个时候就会有大量的重做和退回。
原则三:掌握工作的要领
掌握工作的要领,这个要领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其实我感觉他讲的是工作的要点,就是这件事有几个点要做,才能把这事做完。
比如煮方便面。煮方便面有好多事要做,要煮水,要烧水,然后要煮面,可能还想放点青菜,打俩鸡蛋,搁点午餐肉,然后还要撒调料。整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同时有一些先后顺序的,有一些是并行顺序的。
所谓的掌握工作的要领,就是你得有一个规划,这些事哪些事先做,哪些事后做,哪些事同时做。你不能水还没烧就把面扔到锅里,那冷水泡面最后肯定是不好吃,或者这个面已经煮好了,你发现我的鸡蛋还没准备好,等把鸡蛋准备好的时候,它已经变成浆糊了,就没法吃。所以,通过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我们都可以发现实际上是很多不同的要点,很多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乐队。一个乐队可能有很多的乐器部,那么指挥的作用就是告诉这些乐器部,什么时候你该进,什么时候你该出,你的这个调在哪儿,你的力度是多强。但是指挥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谱,他有谱。所以我们说靠谱靠谱,靠的是什么谱?靠的就是这个谱。如果一个不好的指挥,当你在做事的时候没有章法,或者是忘了这边还有个小提琴,忘了这边还有个钢琴,那最后做出来的肯定是一个不靠谱的事。
在没有熟悉工作流程的时候,比如一个新的曲子第一次做没谱,或者这谱我不知道对不对,指挥起来不知道是不是顺畅,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要知道,绝大部分的工作都不是新的工作,都是有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或者是曾经发生过的工作。作者建议,就是多观察这些熟练者的工作状态,他们是怎么归置这个工作的。对于你来讲可能这是一个新的乐谱,你要去第一次指挥,但对于别人来讲,可能已经指挥过很多次了,所以他什么时候关注什么点,他怎么掌握这个节奏的,你可以通过不停地观察去找到,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特点、想法,去加以改变,成为自己第一次尝试的基础。
原则三,掌握工作的要点,对应的慢的原因是原因三和原因四,就是工作缺乏计划、不断滞后,以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当你有了谱之后,你就会很清楚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也就很清楚我的工作进展应该是什么样的进度。
废话较多,但总的来说学到的内容有几点:
1. 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思维方式能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我最近深有体会的,原来工作也可以是一件和兴趣爱好一样快乐的事情,接受并且积极主动去思考,统筹安排,这样就有更多时间和心力做其他事情
2、工作效率可以无限度提升,除了自我总结外,可以多询问和请教别人的意见
3、一场无效率的会议相当于时间的慢性自杀,以后只要自己组织的会议,就要控制好进度和时间,聚焦会议的目标
4、练习思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A4纸练习法,即将自己的想法梳理写在一张白纸上,每张三分钟左右
5、假设法是解决工作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发散思维、验证假设
6、PDCA工作法,即plan、do、check、action
7、零思维方法,意即思考问题一开始就要跳出条条框框,思考最根本的问题,我发现周围有能力的人都在这样的思考,并且能力越强的人,越能理性深度的思考
8、认真倾听他人,追根究底,多问为什么能活跃谈话氛围,还要善于从有经验的人那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9、每天花一定时间看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10、外语学习,永远都不会是无用之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