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阳明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从年少时期因为励志而经历了五溺,直到后来,他做上了官,却因为反对宦官,惨遭廷杖四十,最终被贬到龙场,可是,阳明并没有因为他被贬到了龙场这样一个糟糕的环境而放弃他的志向,相反他却在龙场悟道,他在农场这么一个位置,悟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儒家学说,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还有致良知等学问,随后他便开始讲学。
在他讲学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各种学生,也听到了不少的问题。就比如说陆澄所提问的问题,陆澄问阳明说主一的功夫就譬如读书则一心放在读书上,接待客人则一心放在接待客人上就可以被称为主一吗?而阳明先生说,喜欢美色则一心放在喜欢美色上,贪图财则一心放在贪图财物上,则可以被称为主一吗?这是所谓追逐外物而不是主一,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首先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陆澄的问题,对于他来说,主一在外。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先生回答的第1句话就已经提出了他的这个问题,喜好美色和贪图财物与读书和接待客人是一样的,都是外在的,而这就被称为逐物,也就是随外物的流转而得到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并非主一,那真正的主一是什么呢?
主一其实就是专天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专心,可这的专心和平常的心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专心是集中注意力,是理性层面的,但是先生所说的专心是心即理专注心中的天理,所以这是德性层面的。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理性层面和德性层面之间的区别呢?
其实这就像人和黑猩猩之间的区别一样,我们一般都知道人和黑猩猩的基因之间有99%是相同的,而只有1%是不同的。这99%就是人的本能,是人和动物相同的地方,都是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行为,也就是生存本能。那剩余的1%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实对于黑猩猩和人来说,剩余的是1%都是一种思考,而两者之间的不同就是黑猩猩思考的是如何生存,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获取猎物,但人类的思考是超乎本能的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是一个会思考的芦苇。人类的思考就是理性,那我们先前所说的德性层面又在哪里呢?
其实对于一般的人类来说,我们都拥有生存本能和思考的理性,但是德性却不一样,在历史中达到德性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拥有理性思考和本能的人却胜不胜数。所以我们把德性称为1%中的1%,也就是这是人与黑猩猩之间不同的地方的那1%中的1%。德性和理性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为什么德性那么难以达到呢?
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人只拥有德性的时候,就像正常人一样,会有善有恶,一个人会有善良的一面,但是也有可能会作恶,会为非作歹。但如果一个人拥有德性,他便拥有了心灵,拥有德性就是真正理解并且真正做到了主一,而这也就达到了真正的善。而心即理的理也就是天道便在这1%的1%。就比如说我们常说孔子周游列国14年,从理性的层面去思考,其实孔子早就知道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可他为什么又接着走下去了呢,为什么他还在坚持呢?其实这也就是因为孔子拥有1%的1%,他拥有的德性,悟到了天道,也就是因为如此,他才周游列过了14年,虽然他早已知道了结果,但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有善有恶的思考的那一个层面。
那么当一个人拥有了那1%的1%时,对那个人整体的本能层和理性层有什么影响?其实当一个人拥有了德性,那么他理性思考所做的事情便有了价值和他的意义。同时对于本能层也一样的,对于黑猩猩来说,他的本能层也就停留在本能,但对于已经到达了德性层的人类,他由于本能所作出的行为,都有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还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的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立志。孔子这里的立志就是德性层面的立志,也就是至于学至于道,而先生也一样,先生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便立志做圣贤,这里的立志也是德性层面的,它有着它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拘泥于本能和理性。
再比如说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知之之神。而其实这也就刚好对应了儒家孔子所提出的士,君子,贤,圣。那为什么会出现这4个层次呢?其实这也就是人类的1%中的1%中的4个层次,也就是说他们又将德性分为了4个层次,而先圣孔子,孟子他们的立志和普通人的志于事是不同的,他们的立志就是在这1%中的1%的德性。而同样阳明所说的主一,心即理,天道都是在德性层面。
所以我们会说,当我们悟到了阳明所说的,心即理致良知天道就给我们的本能层和理性层给予了意义和价值。而这也就是1%的1%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