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979109/581d927d0d88a9f8.jpg)
最近正在学习观察自己的身体。
白天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节奏明明不快,但一下班就只想瘫倒。分析下来,执行工作任务耗费的“心カ”很少,但脑中总是盘旋着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这个过程非常损耗心カ。
也许正是从第一次感觉“心累”开始,“心カ”便开始不足了,只是我没有察觉,也没有及时调整,而是任由无意义的“内耗”慢慢削弱“心カ”。
关于“念头”的实验
曾试过把心中所有转瞬即逝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秒之内脑里可以有若干个毫无规律的、跳跃式的念头;遇到心烦的事会不断反刍,不断脑补各种可能性。
这些念头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不用一秒就消失不见了。但全部记录下来后,就会觉得自己简直是个精神分裂者。
这些起心动念的瞬间我居然从来未曾察党。
还有一个实验。我曾以1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记录下一天里每个15分钟都完成了什么事,记录后才发现,原来我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一一比如一天解锁手机212次。
每一次解锁都是一次起心动念,比如想解锁查收消息、搜索关键字、下载一个 app 、查看一本书的书评、打开听书软件,甚至……只是单纯觉得无事可做。
好在现在的手机都有限制时间的功能,自从把每日使用手机时间限定在3个半小时内,解锁手机从一天212次减少到了100次以内。
还尝试过其他方法,比如,把手机放得远远的,提高够到手机的难度;把每一次起心动念要执行的任务做成备忘录,找个时间统一处理。统一处理的时候发现,不是每个任务都是必要的,有的任务哪怕花时间完成了,对自己也毫无帮助,纯粹是浪费时间。
心力之神
我心目中的心力之神不是邓亚萍(她曾出过一本《心カ》,但个人认为偏向讲意志力),而是我的“阿婆”。
阿婆其实是我奶奶。小时候我的手受伤,她就帮我细心地包扎手指,坐在她旁边,感受到她的专注、全然沉下心的状态……我的心就定下来了,她的动作很轻,很慢,我的手指那么小,但她包扎后胶布都严丝合缝,绝不会翘起边边角角。
小孩子都喜欢亲近对他们有耐心的人。小小的我根本不懂伤口会痊愈,愈合后仍然天天缠着阿婆,嚷嚷着要“包手手……"直到现在,我妈妈还会说起我这句“包手手"。
对我来说,心カ之神特有一种“慢”的力量、“静”的力量、“专注”的力量。所以年过八旬时,阿婆仍然气场满满,子女们无不爱她、敬她、畏她。
有人说,我们每做一次选择都会耗费心力。这让我想起,为了种种欲望,我们的每一次克制、每一次纠结何尝不是在耗费心力?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小时候根本没有人说起“心力”一词——哪怕经过一整天的体力劳动,仍然精力充沛。那时候的不焦虑的生活让人有心有力,元气满满。
就像身体健康的人感受不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一样,心力充沛的人可能从来不会意识到“心力”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