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我读《胡适自述》

我读《胡适自述》

作者: 且行且思且歌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22:09 被阅读6次

    轮子

    我读《胡适自述》

    (1)

    读书,于我来说,是一种职业需要慢慢地转化为一种兴趣爱好,一种被动接受慢慢地转化为一种自觉需求。

    人为什么要读书?对于这个问题,以前没有深究,没有在意,更多的是道听途说,爱读书的人会怎么样,不读书的人又会怎么样,其实也没有意识到读与不读差别会大到哪去。甚至经常自我解嘲:读书是学习,看电视、读报也是一种学习,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

    后来,在职业提升的压力下,渐渐地拿起了书;在众多榜样的熏陶下,也自觉地拿起了书;甚至,在书中确实能获得一种画面上不能得到的东西,或者说通过自己的思考,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启迪感悟,或许能开阔视野,或许能改变生活态度,或许直接影响到你的人生观的塑造。

    再后来,我从书中读到了这样的话:“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史没有希望的。”“读书和人的生活、理想、信念、情操结合在一起。”这样想来,读书的重要意义仿佛一下子就明朗了起来,读书能拓宽我们的生活视野,能坚定我们的人生理想,能陶冶我们的情商情操。读书是改变人、塑造人、完美人的一剂良方,读书的人是大有希望的。

                         

    我读《胡适自述》

                          (2)

    放下了贾平凹的《带灯》,我紧接着捧起了《胡适自述》,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如果说《带灯》是一杯苦丁,让人无法释怀,记忆犹深;那么《胡适自述》俨然就是一杯陈年普洱,浅浅的一口,让人回味无穷,芳香四溢……

    对胡适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向来是高山仰止,仰而视之的。捧读此书,也是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仔细研读。一般读书,我是翘起二郎腿,或者斜躺身子,随意翻读。唯读此书,我是毕恭毕敬,亮一台灯,手握笔杆,边读边画,圈圈点点,努力从中读“懂”什么 ,收获什么。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国学大师毛子水先生评价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这位哲人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我读《胡适自述》

    (3)

    读至今晚,基本告馨,此书共十八万字,给我感悟颇深的是“四十自述”这部分,写的平实、有趣、有嚼头。作者介绍父母双亲,自己所受的教育,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在上海的求学经历直至考入官费留美。期间,胡适的母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适的母亲是胡适父亲的第三任妻子,和他父亲相差足足有三十岁,母亲比胡适的大哥(父亲第二任妻子的儿子)还要小两岁,这位年纪轻轻的后母,在丈夫去世之后,要在家中安身立命,自然十分困难,个中的滋味,很难体会。

    在胡适眼里,母亲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妇女。这位来自农村的女子,居然长了相夫教子的面相,以至造就了胡适这位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究其原因,一是重读书。遵照夫命,从小便送胡适去私塾学习,且特别尊重老师,别人给2块银元年薪,她却给了10乃至12块银元年薪,以致胡适得到老师的特殊待遇,只为他单独“讲书”,难怪胡适从小聪慧,这要多得母亲的远见卓识——懂得尊重老师。

    母亲气量大,会容忍。从不与两个嫂子吵嘴。每次忍两个嫂子忍到实在不能再忍的时候,她就躲在房间里轻轻地哭一场,渐渐地哭出声来。以致两位嫂子都捧着热茶,送到母亲床边,劝她止哭。母亲这一哭完,家里至少有一两个月太平清净的日子。你看,处世的哲学,做人的学问,在“我母亲”这位目不识丁的乡村女人身上体现得尽善尽美。或许,这是一种持家处世的天赋,或许,是“我外祖父”从小给予她的熏陶使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胡适自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kvf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