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赵校长从李震教授处订了10本《曾巩研究资料汇编》用于补充学校书吧的阵容,委派我带上钞票到李震教授处取书。早前就听说李震校长在市图书馆有自己的工作站,但我从未亲眼见到过。这次必须要找到这个工作站,所以我就问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了好几个人,他们都一头雾水。因为市图书馆与新海高中毗邻,还共用一套建筑物,但中间似乎并无通道。中考阅卷会议就在这栋楼里开的,不过要从新海高中北门进去以后,再从这栋楼的南门进入。李震校长是从新海高中退休的,我猜他的工作站应该也是从新高校园内进去。果然,待我出图书馆,步行到新高门口一问,门卫大哥立刻让我登记,然后大手一指,“直驰朝前,从那个门进去,二楼。”
二楼,书墙静立,金秋上午十点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长长的桌面上。刚拖过的地面还泛着点水土气。我不由得就放缓了脚步,怕一不小心踩脏了地面,抑或打破了空气中的静寂。恰好过来一位保洁大姐,我赶紧打听李震校长的工作站在哪里,保洁大姐就笑了:“诺,就这,朝里走,里面有套间。”我高抬脚轻放步,刚走三四步,就看到李震校长坐在里面房间的电脑前忙碌着。我一眼就认出他来,尽管我与他从未交谈过,只是在若干年前听过他的讲座而已。他实在是没有什么变化,虽然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但他退而不休,保持着年轻的心态,笔耕不辍,创作不停,又忙于提携年轻教师,总是与年轻人在一起,所以精气神特别足,实在看不出已经退休的样子。实际上按照我们这儿的算法李震教授已经67岁了。看到他,你就知道“儒雅”是什么样子。
我马上自报家门说明来意,李震校长热情的邀请我先坐下来,询问我的科研情况,我很惭愧。自2010年进了高级以后,几乎就不再主动动笔墨了,感觉职称已经到顶,写的再多也是浪费。读在职研究生的几年间也还偶尔拿拿书本,为了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那段时间常常在忙完家务,忙完孩子以后半夜开始琢磨,甚至通宵达旦。初稿二稿甚至三稿都被导师批的一钱不值,好当面责骂就要责骂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写下去,直到最后答辩完了,论文被评为优秀,才松了一口气。犹记得临别时江苏师大魏本亚教授殷切的鼓励慰勉之言:回去一定要继续,你们的火候到了,不能停,有任何问题还可以回来找我们。当时我和我的同学们也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似乎大家回归单位以后都能够大展宏图。其时,有位同学就在边上笑了:现在大家内心的小火苗都在燃烧,但回去以后,俗事一忙,估计也就渐渐懈怠了。三年下来,不知道别的同学怎么样,但是我却被他不幸而言中,虽然导师的话时常在耳边回响,但是我的行动却几乎为零。李震教授鼓励我回去和同事们做课题、写论文。还给我举了一位灌云籍老师的真实事迹。2001年他与灌云高级中学的徐老师同吃同住20多天,共同打磨当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徐老师当时已经进了高级,20多天时间李震教授自己手不释卷,徐老师却显得无所事事。李震教授就奉劝他回去以后继续做课题,写论文。不需要多,一学期能写一篇论文就好。徐老师得到鼓励回去以后果然很快就发了一篇论文请李震教授指点。李震教授读完以后一字未改就把他推荐给了某核心期刊,被期刊全文刊用。至此徐老师科研的热情之火被点燃,一发而不可收。没过几年就上了特级,评了正高,现在已经享受省政府津贴,晋升为三级教授。李震教授不讳言自己的伯乐眼光,并引以为豪,他乐意当这样的伯乐。是啊,能激起更多的年轻老师的科研热情,带动更多的年轻老师投身于大语文教育,何其幸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正是圣人情怀!
因为我初见李震教授,他在我们普通语文人心中是高不可攀的,所以我内心忐忑,彼时我那颗沉睡的心,又稍微有点触动。我问教授,如果我有问题的话,能向您请教吗?李震教授说加QQ吧,如果有文章可以用QQ发给他,再加微信,如果有问题,可以用微信联系他。很快QQ微信都加上了,有长者为师,智者为友,即使不能常常当面请教,能时常逛逛他的朋友圈,我已经觉得非常荣幸!李震教授还给我介绍了他的藏书,他说家里绝大部分都是古典文学,而这里更多的是现代教育的专著。房子是新海高中特意为他提供的,李震教授命之名为“秋未尽斋”,新海高中几任校长都不舍他离开,一定要让他留在这里。李震教授已经成为这里的定海神针,成为新高的信仰,看到这个房子,我们都知道这里有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连云港很多人都知道李震教授在图书馆有工作站,但很少人能够真正走进来。其实进不进来都不妨碍李震教授成为港城人学术的丰碑,要想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要能够行业“深耕”,必得静下心来做得住冷板凳啊。
临别赠书,言之切切,教育界前辈对后进不吝提携,而我等却耽于俗务,囿于眼前的苟且,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知道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活着,时刻警醒的人才拥有生活,愿随李教授,做一位永不停止的学习者,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2019年11月6日
小坐“秋未尽斋”,聆听大师教诲 小坐“秋未尽斋”,聆听大师教诲小坐“秋未尽斋”,聆听大师教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