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现在的一个心愿就是能有一个自己的书柜,上面摆满自己喜欢的书籍和纪念品。
然而小时候家境贫寒到我终于不能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我睡觉的房间是没有门的。习惯了没有隐私的生活,他人可以随时打扰你的作息。妹妹们也常常带一些小孩来捣乱,对我小心翼翼收集或者拾来的东西一番蹂躏,为此也跟妹妹发了不少火,而至我们逐渐长大,我也没有心思再去理论些什么。
没有门的房间还有一个困扰就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放肆自己,偶尔干一些正在发育中的男生做的事情,总是提心吊胆的谨防转个正着。窗户是没有玻璃的,用钉子钉了一块大的窗帘,能挡住部分呼啸的风,却丝毫抵挡不住南方的湿冷水分。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如此不幸,而每次看到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偏远地区儿童,又多少算是幸运那么一点。虽然一盘菜可以吃五顿饭,田里的大白菜可以连续吃一个星期不变,初中时一周5元的生活费,先把从家里炒好带去的菜吃完或者坏掉,再花一元钱去小店里炒一盘腌菜,总算可以凑合过完5天的生活。
现在也终于可以自嘲地看待自己的经历,常常用三个热点词概括当前的遭遇: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而这并不是我一个人背负的命运,大概是普遍的农村百姓们共同的遭遇。
所以去到朋友家,看到他们的书柜,我总可以停留好长一段时间,看着书名,想象里面的故事,猜测橱窗里的明信片,是来自哪位远方的好友。竟会如自己的一般细心的整理好,我喜欢看起来很整齐的摆设。
而至于现在来到北京,虽然工作还算稳定,但是总不想添置太多东西,担心走的时候带不走,搬家的时候不方便。也终究没有拥有自己的书橱。最近办公室搬新地址,剩下的乳白的书架看了许久,也都没有决定把它带走。今年老家盖了新房子,基本上算是毛坯房,算算一年到头在家就过年的10来天,村里的木匠今年自家也要盖房子,也是没有时间再做书柜。如此一来,也没有动心在不常回去的农村老家弄个书柜来装点自己的文化人生。
然而真正能摆上书架上的书能有多少?如此爱惜书本的我,也没有留下多少在身边,从小到大的教学课本倒是整齐的留着,用父亲的话说这些都是交了钱的,你上过学的证明,而我常常不是特别在乎这些,我惶恐的是有一日真正有知识文化的人看到我的书柜对我嗤之以鼻,那才是我最大的噩梦,仅仅用语言和眼神就把我在大庭广众之下扒了精光,用尽全力保护的隐私围起来的小天地被人贬低的一文不值。
而真正能在农村以学识撼动我的又有几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