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入校活动是在两所村级中学开展的,在谈到教学方面的话题时,年轻的小K老师向我请教了一个关于教学与习作方面的问题,她说她总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文章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的所思所想与作者的表达总是会有不谋而合的感觉,但当自己下笔的时候又总是提笔忘字,没有了思路。结果,每一次的教有所思,管有所悟,或是活动设计的奇思妙想,也都只能抛之脑后。很难写出属于自己的经验文章,更谈不上什么成果的显现,高质量的教育论文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江苏省无锡南外王国际学校中方校长、特级教师沈茂德分享的关于写作素材的经验。他的“随手记”成就了他的工作与实践,更是成就了他的大量的佳作的面世。他就用一部手机,写下了大量的论文或是教育叙事文章。作为校长的他,工作特忙。但他就是通过手机的随手记录,将他的工作、时候记录下来,将他和专家的对话、与老师的交流、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听到很好的东西,或是生发的灵感用散片化的记录下来。然后在恰当的空闲时间,将这些文字进行整理,弄成几句话、或者是大段的文字给保存下来。等到了寒暑假,有了更多的时间,再次把它给翻出来,重新整理。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和阅读实践,最终梳理成有思想观点的文章。
“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把师生的成长捆绑在一起,主张“教育应该是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十大行动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特别强调其阅读与写作的价值和作用。他的观点是“读书是站在大师肩膀上前行,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老师来讲,阅读和写作都应该是“家常便饭”。可要是真的能够把自己的文章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恐怕已经成为很多的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文章结构混乱,很难提炼出自己的思想或观点,也总结不出自己的成功经验。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人。一提到教育写作这事儿,很多人都是痛苦和煎熬。写作前,总觉得自己有许多的话想说,有写不尽的素材可供选择,可一旦下笔,又是词穷又是忘字。于是,也就只能借助于电脑这个工具,开展搜索,粘贴的行动,东拼西凑编制文章。结果,弄出来的文章三不像,不但没有新意,也没有思想观点,更是很难有深度和创意,与写作前的思考相去甚远,也指导不了自己的工作。
其实,写作的素材无处不在,只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发现的眼睛。对于老师来讲,我们不缺写作方法,也不缺创作的天赋,而是缺少创作的热情和搜集素材的习惯。比如:当我们走进课堂,就可以发现很多美好的东西,学生和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创作灵感,都可以依据教育规律或是学生的成长规律找到相对应的点去写作,或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点。这时,我们就可以随手记录,写下点点心得,在恰当的时间,对它进行加工提炼。
正所谓:“材料不整理就是垃圾,材料整理了就是财富。”这是文章写作的真实。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就应该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给工作和生活留下记忆,也为往后的文章创作积累不断的写作源泉。然后养成整理记录的习惯,将“记录”进行整理、提炼,上升到经验。这样,我们距离写出好文章就不再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