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人尚意“的论述长篇累牍,其实已无再论的必要。但专家们的论著过于学术化,对于书法的普及与理解裨益不大,不如浅显点来得明白。
一、“宋人尚意"的提出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提法最早出自明代的书画大家董其昌。其大致意思是指宋人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泥于法度。主要以苏、黄、米、蔡为代表人物。如苏轼言:”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我书意造本无法”;米芾讲:“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为不工也”。总之是“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跳出古人窠臼,写出自己面目风格。
二、、“宋人尚意"的内涵
尚意书风的内涵有以下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无论是天资颇高的蔡襄、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傲视古人的黄庭坚、萧散奇险的米芾,他们在力图表现自己书法风貌的同时,凸显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於笔毫之间,并给人以新的审美意趣。可以理解为,与晋人、唐人相比,宋人更讲究书卷气和抒发个人性情。
苏轼告诫后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认为,丰厚的学养是书卷气的源泉,是尚意的基础。换一种说法,“功在书外”。宋朝的这些大书法家,首先是士大夫阶层,都是做官的,另外多才多艺,他们的书法等于思想、学养、意趣与书艺结合一起的混合体,所以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人行书更耐人品味。
三、宋人书风的形成
同样道理,一个时代书风的兴盛与上层的引领与推动有极大关系。晋人重书来自整个士大夫、高门士族;唐人重书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体力行有关;而宋人也与历代皇帝的喜好相连。宋代自开国,很多皇帝在书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如太宗、仁宗、神宗、徽宗都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尤其宋徽宗,是货真价实的书画大师,自创“瘦金体”书体,成立书画院,编篡《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对宋代书画的繁荣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上面有皇帝带头,下面有文人士大夫践行,宋人书画自然一派欣欣向荣。而且由于文人的广泛参与,极大的丰富了书法的内涵,他们的审美意向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以苏黄米蔡为首的文人士大夫们,鄙唐尊晋,冲破唐人法度森严、千人一面的尚法书风,舍唐入晋。不再拘泥唐人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的规范化、精微化,从而形成上取晋人之韵,而又注重文人意趣的“尚意“书风。
四、“宋人尚意“书风的影响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宋朝以前的书画都是落款不盖章的。如晋人书法,是以书帖形式流传下来;唐人作品多以碑刻形式遗留后世,它们要么以书信、书札,要么以碑刻、墓志形式,不是官样文章,就是私人信件,谈不上艺术。倒了宋代,那些高官显贵们在公事之余,附庸风雅、闲情逸致、寄情诗酒书画,开始讲究章法布局、用笔用墨、钤印盖章,使书画由实用物升华为艺术品。自此,书画挂于厅堂之中,匾额悬于门楣之上,多了几分装饰和古雅之气。而且由于印章的出现,石头也成了雅玩,出现了寿山石等”四大名石“,如今上等的刻章石料更是一石难求,炒成天价。(下图,米芾,《蜀素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