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①万能01,是万能先生01的缩写,“万能先生”是我在周迭代计划中设立的一个类目。
②都说研究《三国演义》,能获得不少处世智慧和人生经验,那么今天就对《新三国》电视剧的部分片段,进行拆解,拆解的思路,来自于“周迭代计划”中的所有类目,其中“底层逻辑”中的相关类目会提及得多一些。
截图位置,《新三国》中的第一集。
1、曹操金殿上质问小公公


背景:
董卓入京,祸害六宫,把汉献帝摆弄成傀儡,凭借西凉兵把持朝政,亵渎朝纲。当时,以王允为首的前朝大臣们想要除掉董卓,以匡扶汉室。
事件:
王允打算以寿诞为名,召集所有的站在汉室立场的前朝大臣。
冲突:
王允让截图中的小公公去通知各位有名望的前朝大臣,而曹操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和小公公产生了冲突,并质问小公公,为什么通知了别人,却没有通知他。
知识点分析:
①心理学→从众;归因理论
a、从众
曹操自己作为骁骑校尉,他认为应该与前朝大臣们走得近些。
b、归因理论
曹操好奇自己为什么会被小公公排除在外,上前要问个为什么。
②社会学→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调节、选择作用,并限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曹操认为小公公通知其他前朝大臣,却没有叫他,违背了他所认为的社会规范,大家同朝为臣,有什么不该对他说的呢。
③经济学→信息不对称
古代可没有朋友圈,更何况前朝大臣的秘密谋划是不会外传的,而曹操是个想要匡扶汉室、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既然眼睁睁地看到前朝大臣们要有所动作,自然会想着加入进去,多一份信息,多一份谋划。
④传播学→预期违背理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带着期望,当期望被违背时,人们对信息本身的注意力就会下降,并想着预期违背的原因是什么。曹操的预期是,小公公应该会叫他,但事实是并没有叫他,于是曹操就会想,是不是这些前朝大臣们把自己看做是董卓的人了?所以才没有叫呢?于是上前质问,好做个确认。
2、曹操与袁大人的对话




台词
曹:你说那个替司徒大人传话的小黄门,为什么把你们都请了去,单单没有请我曹操?要知道我是最敬重你们这些先皇旧臣了,尤其是司徒王大人。
袁:老夫回答你之前,也有一事要请教足下,正如足下所说,王大人宴请其他宾客,却为什么唯独不请你呢?
曹:我想是因为受邀者,个个都是出自名门豪族,都世受皇恩。而我曹操在你们眼里却是阉宦之后,肮脏不堪,一个卑贱之徒,怎么能与尊者为伍呢?
袁:哈哈,曹孟德呀,能把话说到这个境界上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还有些原因。
曹:袁大人真的要让我都说出来吗?
袁:是你要与老夫同行的,若不同道,这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
曹:好,那我就说了,受邀者个个都是先皇旧臣,也个个都是以王允为首的帝党心腹。而我曹操在你们看起来却品行轻贱,甘为鹰犬,屈身侍贼。
袁:足下怎么不接着往下说?你怎么个轻贱法?怎么个屈身法?你做的又是哪家的鹰犬?
曹:国贼董卓嘛!
袁:哎呀!你小点声!
曹:怎么了袁大人,这国贼二字,不是早就被你们这帮公卿大臣咬碎了牙,操碎了心嘛?那么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京师皇宫之中,却又不敢大声的说出来。你们不是把金銮殿都视为圣地嘛?那么多道貌岸然的公卿大臣都噤若寒蝉,胆战心惊,这才让我真正的看到了什么是尊,什么是卑,看到了尊卑的别样意境。一个小小的喷嚏,却使得自命清高者尽成鼠辈。
知识点:
①心理学→归因理论;社会比较理论;高自尊;内外群体偏差;认知失调理论;损失厌恶
a、归因理论
袁大人对曹操的问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原原本本地推给了曹操,这是一种试探,试探对方的想法是否和自己预期的一样。
b、社会比较理论
曹操的自嘲语句很有意思,把对方捧得高高的,而把自己却贬得非常低,这里涉及两种对比,一个是当前语句中,自己与公卿大臣的位分的对比。另一种对比,是后面曹操反驳公卿大臣的道貌岸然,也就是说,一开始夸奖袁大人,是为了后面贬低袁大人做铺垫的,一个上一个下,这是为了诛心和令其羞愧难当。
c、高自尊
曹操无疑是个高自尊的人,自己明明是被冷落的,没有被王允邀请的人,但是却能够做到气定神闲,不以单纯的外部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坚定意志。
d、内外群体偏差
我们喜欢夸赞、认可自己团体的人,却对非自己团体的人,多加贬损和辱骂,如二战时期的希特勒,鼓吹民族中心主义,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好的,而犹太民族是应该被毁灭的。对话中的袁大人也是有这种心理,他觉得曹操是董卓的人,所以才多加贬损,甚至连连追问,殊不知曹操也是个恨透董卓的人。
e、认知失调理论
袁大人一开始被曹操夸奖,即位列高位,世受皇恩,但是后来却被曹操贬损,说既然身居高位,却不敢再光天化日之下非议董卓,这是一种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就是先给对方扣帽子,但之后又拿出具体的事例来反驳对方,违背了戴帽子后应有的行为。
f、损失厌恶
在金殿外,曹操大声叫了“国贼”二字,如果周围士兵中有董卓的耳目,就会立马报告给董卓,这样的话,袁大人和曹操就等同于是冒犯了董卓,与曹操相比,袁大人更害怕被董卓惩罚,至于曹操为什么不害怕,可能和他与董卓的表面关系较好有关,哪怕被告发,他照样能找个借口出来。
②逻辑学→归纳论证;类比推理
a、归纳论证
曹操在金殿上看到,小公公所传话的人,都是王允一队伍的人,而自己与王允并不交好,也就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没有被邀请,于是组织出了话术,打算来羞辱袁大人。
b、类比推理
曹操通过贬损自己,大大拔高了袁大人,由此可以类推袁大人的反董卓的意志,但是袁大人却被曹操当场所说的“董贼”二字所吓破胆了,这就产生了戏剧化的冲突。现实生活中,高辩论技巧的人也是如此类推然后再反驳对方的。如网络喷子之间的互掐,路人A说:“XX明星的演技真差”,粉丝B说“你行你上呀”。路人A做的评价是正常的,反倒是粉丝B,他认为说演技差的人,潜台词意思是“我(路人A)演技很不错”,于是才反驳说“你行你上呀”这样的话。如果路人A要回击,就要叫破粉丝B的错误逻辑,“对不起,你理解错了,我说XX明星演技差,并不是说我自己演技很好”。
3、如果我是“2”中的袁大人,又该如何回击曹操呢?
①官场之中,话少比话多更有用
曹操运用的嘲讽技巧,最主要的就是一个“认知失调理论”,先把袁大人夸奖成道貌岸然的大臣,然后用胆战心惊的具体情形,来违背袁大人的正直形象,继而嘲讽。但是要知道,对话中,袁大人其实并没有自己亲口承认曹操的“表面奉承”,那么,袁大人就可以反驳说“孟德呀,你说我道貌岸然,那只是你的一面之词,我可没有承认呀。”
其实很多时候,滔滔不绝的坏处便是“言多必失”,一个人说的话越多,越容易被人找出破绽,然后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袁大人一开始做的是试探,表明的明确立场较少,话多数都是曹操在说。现实生活中,一次公开场合的失态,很可能会导致精心构筑的外在形象遭到彻底毁灭,想想一些明星的不当言论就知道了,如毕福剑的教训,在饭桌上酒后乱说,被人录下视频,丢了央视《星光大道》的工作。
②群体标签代替个人品质
曹操说的世受皇恩的“公卿大臣”,就一定要道貌岸然,在金殿上直言痛批董卓嘛?我想,这是不合理的,如果袁大人能想到这一点,就不会被曹操的“表面奉承”所触动。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开地图炮,如XX省份的人,怎么怎么样,贬低的话语是一连串地出来。当然,也有一些聪明人如曹操,会用好的群体标签来夸奖别人,这是高情商的做法,但我们也因此要小心,这个人夸我们,是否要给我们下套,来个先扬后抑。
袁大人的最佳做法是,对曹操说,“我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能道貌岸然,冒死直谏,而我要做的是卧薪尝胆,后发制人。”
③隐藏态度的重要性
一开始曹操问袁大人,为什么王允大人寿诞没有邀请他,袁大人没有直接回答曹操,主要是害怕曹操给董卓通风报信,这是很不错的做法,可惜袁大人没有把态度隐藏到最后,结果因为曹操的一句“国贼董卓”而吓出了现行。
④人际关系中,越不害怕关系破裂的一方,受益更多
曹操与袁大人的对话中,最直接的一个冲突便是,曹操大声说了四个字“国贼董卓”,“2”中已经分析过了,袁大人可能是害怕周围士兵中有董卓的耳目,所以让曹操说话小声点。此时此刻,袁大人其实还有个更加好的做法,那就是直接走开。为什么要直接走开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a、曹操的大声呵斥,会引起周围士兵的注意,在他们眼里,曹操和袁大人在一起谈话,是一伙的人,既然曹操在大声呵斥“国贼董卓”,那么你袁大人是否有嫌疑呢?直接走开,能避免这个嫌疑。
b、曹操之所以能让袁大人羞愧,主要是因为袁大人在乎这次与曹操的谈话,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呢?假设袁大人不在乎曹操的言语,自然就不会“慌张”。
人际关系中,越不害怕关系破裂的一方,受益更多,这可以说是关系领域中的高阶心法了。如,领导和员工之间,哪个人更不害怕关系破裂呢?一般人的回答自然是,当然是员工了,领导可以开除员工嘛,但如果反转一下呢?员工是资深员工,工厂领导刚刚接到一个订单,要1000份高品质产品,如果这个核心的资深员工离职了,领导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替代,那么工厂就会损失一大笔材料费和违约金,此时,无疑是资深员工更有主动权,于是他可能会以此要挟老板,为他加薪。
再比如,婚姻关系中,为什么聪明人要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因为一方如果实力过强,那么他就不害怕婚姻破裂,如一个男的颜值更高,财富更多,教育水平也很高,家族人脉关系足够广,而女的只是单纯的一个年轻漂亮的人,没什么钱,工作能力也不强,是作为家庭主妇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在婚恋市场是抢手货,不愁没人喜欢,而一旦女方年老色衰,且没有想着在职场上打拼一番天地,以获取和男方差不多的经济地位,那么男方则更有意愿去再婚。(此处不从财产分配,社会风评,子女生育方面去做分析,只从关系层面去看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内容,感谢你看到这里,你的阅读就是对我最好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