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评估清楚做这件事的投入产出比:简单的评估就是盘点做事的投入项(成本)和产出项(收益),而精准的评估则需要做严格的财务测算,计算ROI和IRR。
-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投入产出比显著很高的事情,比如吃饭、刷牙、洗澡,我们直接转化为了日常习惯,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做评估和决策了,省去了大量的麻烦。但这些事情的背后,仍然可以做更深入的投入产出分析:吃饭——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刷牙——有没有必要购买电动牙刷?专家提倡的3分钟或5分钟刷牙法有没有必要采纳?洗澡——是冷水淋浴还是热水淋浴?
-
一旦掌握了这套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不仅仅是在工作中,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场景可以应用,比如:要不要换手机和电脑,要不要下载某个APP,要不要学习某项新技能,晚上要不要跟人一起出去吃饭,等等。当然,有些决策由于影响面实在太小,哪怕决策失误,其所带来的损失也可以忽略不计,完全用不着“斤斤计较”;但如果作为对自己决策能力的一种锻炼,我认为恰恰可以从生活中这些小的决策上入手。
-
为什么做投入产出分析这么重要呢?因为人性的弱点就是,在做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情之前,我们很容易夸大这件事所能够带来的收益,而大大低估了做成这件事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无外乎就是人的“自我合理化”心理:这件事既然我这么想做,那就一定有做这件事的价值所在。
-
对于我们想做的事情,倾向于“夸大收益、低估成本”,与之相对的另外一面是:对于别人别人想做的事情,倾向于“夸大成本、低估收益”。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一但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就很容易盲目捍卫自己的方案而反对别人的方案的原因所在。
-
如何更科学、精准地评估一项决策背后的投入产出呢?当我们面临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时,最常用的套路是:找到这个领域的关键子领域,从另外一个更成熟的领域进行知识迁移。在评估投入产出方面,财务学恰好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和实务经验。
-
财务学的经验之一就是:万事万物皆可货币化(提升决策深度)。在实务中,如果能采用量化分析,其效果肯定好于模糊的定性分析;而在商业世界中,衡量价值的关键工具就是“金钱”,所以如果能转化为具体金钱来进行衡量,其效果也肯定好于一般的量化指标。比如,当年李笑来在背单词的时候,脑子里盘点的就是:每背一个单词,相当于赚了25块钱,多背多赚。
-
财务学的经验之二就是:成本和收益是有迹可循的(提升决策宽度)。在实务中,成本结构如何拆分,收益模型如何构建,都有着大量科学、成熟、可靠的套路,可以让我们在做拆解的时候尽可能做到“不重不漏(MECE)”,我们直接发挥“拿来主义”的精神即可。
-
财务学的经验之三就是:时间是有成本的(提升决策高度)。同样是赚1个亿小目标,花1年时间赚到跟花10年时间赚到,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是投入1个亿,一年之内,在A项目上可以赚1千万,在B项目上可以赚5千万,其对公司的意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财务上,往往用IRR这个指标来处理上述问题,IRR的本质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周期内(比如5年或10年),我投入的这比钱所产出的正向现金流,相当于银行每年给我多少年利率(或者说,如果银行劝我不要去投资,而是存在银行吃息,那么银行至少需要付我多要利息才足够打动我)?
-
大到风险投资人决定是不是要投一个项目,小到我们考虑是不是要采购一门课程,其背后的思维都是一致的: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