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没有"应该与不应该",只有自己"想与不想"
昨日吃饭邻座坐着一家三口,谈笑间,小女孩看到一熟人(50岁上下)走近,高兴而大声的叫了一声"奶奶好",没等这位"奶奶"反应,妈妈戳了一下女儿,说:该叫"阿姨"的!女孩失笑,气氛瞬间有些尴尬。爸爸打趣地说道:这妮子比我会说话!女儿把疑惑地眼神又一次望向爸爸。这位"奶奶"赶紧打圆场:"按道理,应该是叫奶奶的"!于是,这个局算解开,以饭为食。
我感兴趣的是,这位30岁上下的年轻妈妈对女儿这声"奶奶"的闪电式的反应,和女孩的瞬间失笑与一脸的狐惑。也许女孩在叫"奶奶"时,内心同时有被夸奖的期待。不料成了一场成人之间的尴尬人物。进一步讲,这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的认知冲突。为什么我们总是欣喜于孩子的无所畏惧、单纯与自然而然,却只是徒有羡慕。长大后的成人世界,曾经的姑娘或男孩开始接受不同的规则,服从各种的所谓的规范与刻板认知。 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大抵会是如此:我没有错,而且符合了你们所教导的礼貌。可为什么反而被质疑。难道我错了!如果女孩如此认为,我倒希望她坚定的告诉自己:不!她没错。
个性当她简单的逻辑系统遇到成人世界的规则时,不是教她不懂妥协甚至固执,而是这种种的规则或者潜规则会过早的束缚孩子的天性,让从"敢"到"不敢",从"创造"到"墨守成规"。 我们身处"应该与不应该" 的成人世界里,我们总是在"应该与不应该"中做事情,美其名曰是种理性和智慧。很少会问道自己"想不想"做,通常这种想不想做的思考会被诟病为不成熟、甚至不可理喻,或者被笑做天真的以为。或许可以这么概括,从孩子的世界到成人的世界,他们之间的逻辑就是从"想与不想"到"该与不该"的转移,看似是一种跃迁,一种所谓成熟。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和敞开到关闭的过度。
成熟是什么?不是你八面玲珑,在各色环境中游刃有余,而是一种无惧和责任。这里的责任不是对社会的责任,对公司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有能力,并有勇气为自己的任何选择负责,这是基础。如同弗洛姆所说:爱一个人之前,你首先要学会并真实地爱自己。你会找一个无法爱自己的人做伴侣吗?也许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更不必告诉我以及任何人。
食与物按照这样界定,其实有那么一部分人,一辈子都是身处岌岌可危与焦虑之中,碰到任何责任就会王顾左右而言他,碰到任何选择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举棋不定。与其说,是在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不如说他(她)始终在与自己的责任心对抗。如果是好结果,那么皆大欢喜;如果是坏结果,也许他(她)便失了勇气。呈现出长时间举棋不定的表征,或许同样一件事情,别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而他(她)就需要好几天,最后竟然无疾而终。
这样的人,他接受了成人世界的规则,遵从了"应该与不应该",所以他(她)就成熟了!? 你知道为什么初生牛犊不怕虎吗!你知道为什么那个小孩在所有人都称赞皇帝的新装好美时,却声无惧色地说"皇帝没穿衣服"吗!不是他们不怕,是因为它们没有"怕"的意识,因为他们所熟悉的原生系统里,没有这些让他们产生"恐惧"的设定。他们不会有"应不应该"思考,而是有"想与不想"的意识和真不真实的基本判断。或许你会质疑:如果是一个成年人说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那结果就会是一个悲剧。
静与净也许你又错了,想不想做什么事情与如何去做这件事情,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和过程。比如,你不承认皇帝的新装很美,大可以保持沉默而不去随声附和,自欺欺人。如果你要完全复制小孩的做法,那也无不可,只是你要有预知并有能力承担后果。况且,你毕竟是成人了,吃饭总不需要父母来喂了。
为什么我们碰到严厉的老师会怕?碰到公司的boss会紧张?遇到领导会压低声音?其实不是这个人让你害怕,你在这三种情况下害怕的是同一个意识存在:权威或者说是权力。为什么我们不再能天马行空,而只会应用?没了创造力而多了压抑和顺从?我们心中充满了"应该与不应该"的逻辑,很多东西都是被概念化了,都有了固定的描述与图像;碰到什么事情我应该如何去处理;碰到什么人,我应该如何去面对。
可越长大越是忘记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