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自己的选择更为牢固,却同时也很脆弱。封面上的五个人,蔚蓝的海和天,诚然很美,但却不是生活本身,那大概是这个家庭最后的快乐,奶奶在身后,说了一声谢谢。很平静的话语,很充沛的情感,就是告别。向来是说导演擅长于从温暖中一点点提示人性的阴暗面,本来的温情在利益的算计间荡然无存,但我想从相反的方向,来看这一本书,这样一切就没那么让人难过。
彼此温存
身处于狭缝之中的人,依然有仰望星空的资格。也许他们的梦想很廉价,是几杯啤酒下肚就开始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如同那个破旧的酒馆一遍遍放着明天会好。也许他们的生活很糟糕,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谋生,是错误的价值导向引起的悲剧。但温情却无处不在,信代守护着树理,祥太也有自己坚持的底线,治在钓鱼后放生,初枝与亚纪相偎依,树理用手温柔地抚过信代的伤疤,一家人坐在家门口听烟花。
这些人,住不进高楼大厦,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有的啃老懒惰,又不切实际地做着白日梦,有的由于不受重视而离家出走,有的不受期待降生遭遇家暴,有的被遗忘在车内险些死亡,他们,都是被社会和亲人遗弃的人,选择了自己给自己找亲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小偷,却过着偷来的生活。
当信代因被受过她帮助的同事以树理的事情威胁而丢掉那份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她理解对方,这并不是一种善良,而是因为树理的存在,她将自己也视为了像同事那样有要守护的小孩的母亲,一段因生存而结束的友谊,却让她明白了自己对树理的心意。
这世上没有十恶不赦的人,没有完全纯粹的恶,到是始终充满了挣扎,偷来的家人,认为自己也不配称之为父母的两个人,事实上给予了孩子们爱和温暖。他们是罪犯,是受站在道德至高点的警察所鄙夷的人,甚至于连爱的存在都是完全被否认的,当收留变成诱拐,无亦于一场令人心碎的童话。
我却觉得他们应该被温柔相待,就像那个店主递给祥太两个雪糕,只是要求他别教妹妹偷盗。
就像亚纪的客人,枕在她腿上听着过往,最后泣不成声。
混迹在泥潭里,总有原因,信代也曾希望过母亲会待她很好,每个人都会对生活充满抱有希冀,如果可以,谁也不希望自己会过着那样的日子,但总有人一次次失望,直到他们学会不再期待,这样的人却还能爱着别人,多好,爱你的人会抱紧你。
那个会给她做面筋的奶奶像上一个一样走了,大家失散了,可树理会知道,妈妈不会是那个你靠近她她厌弃你,以买裙子的名义诱哄你打骂你的人,于是最后剩下她一个人望着天空怀念,于是最后看着仅剩的玻璃珠想着夏天和沙滩,蓝色玻璃球里的气泡像身处大海,也像天空里的星辰,可乐饼和面筋,她也会开始笑了。
祥太也会想念那个他教习偷盗的女孩,那个他不惜自己被抓也会想要维护的妹妹。他如自己所愿一般走上了正途,结束了歪斜的生活。
终将告别
离别的时候应该用力一些,因为谁也不知道是否一句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小孩子看不懂死亡,不知道这是永远的离开,而大人把这当成结束抑或是一个新的开始。
因为不信任和背叛结束,认为自己被救不过是有预谋的盗窃,怀疑那些被传输的错误的价值,进而有了结束这种生活的想法,到最后步入正常的生活,下决心与过去作别,不再回头看那个追着车子奔跑的身影,误会停留在心里,那一句爸爸才显得珍贵,可是,想听到的人却不会听到。
两个人最后再去钓一次鱼,像从前那一次一样快乐,把小鱼全放回水里,准备做回大叔,再也没有那价值观错误的说教,再也没有两夫妻算计着奶奶的养老金被亚纪毫不留情的讽刺,那些丑恶的最终送葬于美好。
为了钱而假装奶奶没有死去,也没有存在过,为了不被抓而逃跑,为了不被识破秘密而不去医院,隐秘着,这就是这个小偷家族活着的方式。信代一人认罪,其实罪有应得,但在她因为警察咬定那是诱拐,坦言她不配为人父母而放声大哭时心疼,为何总有人带着有色眼镜混淆了事物的本质,却有权将人处以极刑,她可以被审判,但树理不能够成为理由。
就像亚纪以为初枝只是为了钱才收留自己,却不自觉地走到了那个房子的周围,就像初枝每次都去亚纪家里恬不知耻地要钱,却留着分文未动。就像祥太在车上直到看不见治的身影后,低声喊出一声爸爸,就像信代和治拿起祥太的鞋去医院却在被抓后承认要丢弃他而逃跑,就像树理不承认自己的烫伤,却心疼着信代。
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词不达意,于是直到最后,也没有人听见那一句爸妈,感情是很真实的,但它们只是存在过,对于活下去的人而言,有些东西可能永远只能是怀念。
这在正常的社会中看起来十分阴暗的生活,和对于离开有许多没能说出口的话,却让人觉得即使心里乌云渐起,但无论日后会去向何方,始终会对那段日子心存怀念。
毕竟,那里是家,每个人都曾被他人遗弃,却都不曾落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