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比赛候场中,悦悦偶遇培训班的小伙伴,欣喜若狂,俩人并排坐在候场的书店里各自看着书,偶尔交流一两句。
悦悦很善于交朋友,从很小就开始了。一岁半时,看到小她半岁的小妹妹手里拿着个玩具,她很喜欢,想着要交换来玩儿,看看手里空空的,就顺手在草丛里拔了一根狗尾巴草,颠颠的跑过去,一把递给妹妹示意换着玩玩,妹妹喜获禁品,俩人各得其所,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堆儿里长大的悦悦,不惧生不畏难,开朗热情大嗓门,为了能追上大孩子们的脚步,练就了小小飞毛腿,摔了狗啃泥腿破皮也从不矫情,爬起来接着跑,因为大孩子们才不在意摔倒的小小孩呢,要和他们玩儿,就得跟上他们的节奏。
幼儿园加培训班,慢慢她有了新的临时的朋友圈子。有的同龄,有的混龄。我想这对她来说,是个小小的挑战。她适应的特别快,在年龄差距五岁跨度的英语班上,她平静的适应了各种挑战。偶尔会遇到一些小烦恼。比如,她拿起一本绘本“读”书的时候,二年级的哥哥非常质疑这个幼儿园大班的小不点。
“你看的懂吗?”
“看得懂啊!”
“你都不认识字,怎么看得懂?”
“不认识字就不能看懂了吗?”她很懵,她一直都是这么看书(tu)的啊。
小哥哥才不相信她看得懂,撇撇嘴和大小孩玩儿去了,留下了满心委屈的悦悦独自思考,到底为什么他觉得自己看不懂呢?
这些小烦恼往往持续时间不久,因为兴趣班流动性大,再加上孩子们陆续搬家,悦悦的朋友圈换了一大波。最初,她有一些淡淡的忧伤,也会时不时怀念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慢慢的新同学相熟的越来越多,他们之间有了新的约定玩儿法。每到一个新的团体中,就有新的伙伴出现,她们快速熟络一起玩耍,愉快分别也不会纠结。
就像今天遇到的小朋友,他们在共同的演出中见过四五次,演出结束后可能就不会再见了,就像曾经遇到过的很多很多小伙伴一样。
我发现,他们这代人,面对相聚和离别,都轻松了很多,也更容易身体力行的“活在当下”。
我们和我们的父母这两代人则不同。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生活在更小的世界里,生活圈子、人际关系是几乎固定的,他们所认识的人中,大多数都会相识一辈子,拉长的时空里,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缠,当然,因为时间够长,所以爱会变成恨,恨也有机会变成爱。彼此关注中成长老去,传统中国社会的人情关系中,生发出父母辈的很多人情智慧和道德逻辑。他们畅享其中,也受困于其中。真的就是一辈子。
我们这一代人,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走出家乡的人,在主动与被动之中选择了构建自我的生活模式和圈子。朋友还是一辈子,不过是限定版,大概只有从小长大的几个。上学、工作,不断更换的朋友圈子,多则维持个十年,短的可能也就是一次合作。快速更迭,也在无形中拓展边界。这种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时不时超出了我们自我系统操控升级的速度,长期和临时的边界有时会混乱,有时也会失控。
相较之下,在交错丛生的人群关系网中长大的孩子们,淡定从容了很多。朋友,就是此时我们可以玩在一起,说再见时,不管会不会再次相见。享受此时此刻的欢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