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
《露天电影》第二小节只写了秦山原是个放映员,背后发生的男欢女爱的事情并没有写多少。这个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发展的一部分。
我们之前说了,小说的结构一般情况下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情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突然就把矛盾点给突显出来。
这篇小说就是不动声色地、一点一点地,引到作者想要达到的那个巨大的矛盾点上。作家余华曾经说过,我们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就是说矛盾冲突的地方是很容易去写的,因为我们在构思故事的时候,就已经基本知道矛盾的冲突点。比如《西游记》,一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孙悟空以后肯定会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这是故事的主线。
但是孙悟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到这个点,即我们说的“转折点”或者“冲突点”,这是需要我们去设计的。设计得越丰富越好。这个发展阶段,它分成很多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仔细去阅读分析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作者从周边铺设了一张网,然后再不断地往里面慢慢地缩小,最后到达它核心的冲突部分。
如《露天电影》里,秦山原本来是要去海陵,在海陵这个大范围内他选择了“扎下”这个点,又在这个点里选择了村子里的人,在这一群人里又选择了孙伯让。可以说,他是在一点点地缩小范围。
所以,这种不动声色的写法是比较好的,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细节分析
第三小节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为人。具体如下:
晚饭盛大。菜之外,人多,热情,所有人都向他敬酒。村子里头头脑脑的官都到了。还有一个白皙丰满的妇女主任,酒风泼辣,她向他敬酒,说:“秦老师,喝!”
句子简短,是一种简笔的写法。在这个情节不重要的时候,也就是与主旨关联不大的时候,用几个词语一笔带过就行了。
“头头脑脑的官”,是一种抽象的写法。孙伯让的身份是前村长,如果写“有头有脸”就不准确。
对妇女主任这个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个简单塑造,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一句话。
秦山原说:“喝!”连着两杯,头开始有点转。微熏时想,当年有这么好的女人吗。
把秦山原身上的主要问题写出来,开始进行这个方面的呈现。
老方宝刀不老,菜做的还是那么好,秦山原记得那会儿最愿去的村子就是扎下,老方的菜是原因之一。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想当年”。他们说起秦山原当年满腹才情,如何给大队部和粮食加工厂撰写春联;如何给新婚的庆典上即兴朗诵祝辞;如何喝了一斤粮食白酒然后用秃毛笔写下“扎下”的界碑;如何在领导面前据理力争给扎下送来了乡亲们都爱看的电影,以及如何帮着老村长写了一份小边的鉴定。这最后一件事在扎下已经流传成一个段子,这段子使得秦山原在从没见过他的扎下人耳朵里也不陌生。
过去的事件,是秦山原的丰功伟绩,也是用简笔的写法。
另外,在一堆事件里面,选择了“小边的鉴定”这个代表性的事件来具体写。
有个叫小边的小伙子要去镇上的扎花厂做临时工,扎花厂要村委会出一份小边的品行鉴定。老村长为难了,能出去当然好,小边人也不错,就是手脚有点不干净,偷过几只鸡,摸过几只狗,不算大问题,但在鉴定里不表现出来又不合适,那是要盖公章的。老村长就请教秦放映员。秦山原说这简单,就写:“该同志手脚灵活。”搞不清是夸还是骂,老村长大喜。就这么写了。小边在扎花厂干了半年,被开除了,他没事喜欢顺手牵羊捎点东西。厂领导很不高兴,抱怨老村长举人不当。老村长说,我们可是一点没隐瞒,不是说了么,“该同志手脚灵活”。厂领导哭笑不得。
二百多字就把一件事情讲清楚了,还讲得挺有意思。所以我们写过去的事情,不一定要写很多,简单地概述就行了,要为当下事件服务,故事的主线不能忘记。
这段子再说出来,依然博了个满堂彩。秦山原想,当年还真有两把刷子啊。
描写了秦山原的自鸣得意,符合人物的设定。
前村长孙伯让最后一个敬酒。孙伯让举着酒杯说:“秦老师,听过孙伯让的名字么?”
反派孙伯让的出现,是很自然地,不动声色地。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不用突然出现,而是把反派人物放在一个情境里面。
秦山原摇摇头,说:“不好意思。”
“秦老师贵人多忘事。”孙伯让说,“我帮你看过放映机。那年你三十,我二十六。”
前面我们知道,秦山原是个选择性遗忘的人,对女人都忘记,对男人大都记得。而在这儿,他唯独忘了孙伯让,这就形成一个悬念:他到底忘没忘记呢?
秦山原笑笑说:“谢谢伯让兄。那时候我喜欢熬夜看书,放电影时常犯困,所以总劳兄弟们帮忙。谢谢啦。”
明明秦山原比孙伯让大,为什么叫伯让兄呢?这说明他是记起来了,所以用谦虚的语气。
“别谢,秦老师。我跟秦老师学了不少东西,电影都会放了。”
“学了不少东西”,那么除了电影还有什么呢?
大家都有了兴趣,伯让竟会放电影,头一回听说,真的假的啊。
孙伯让瞒着村里人学放电影,说明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在村里他的人格尊严受到践踏,所以,他对外是笑嘻嘻的,对秦山原是客气的,内在却遮蔽起来,在黑夜里独自品伤。
孙伯让说:“会放也只放给秦老师看。秦老师,我敬你!”
表面是表达了一种尊重,但从后面的情节可以得知,这句话其实很有深意。
秦山原又喝了两杯。
从饭桌站起来时,秦山原两脚底开始发飘。喝大了。很多人都喝大了。妇女主任跟秦山原握手告别,无比遗憾地说:“可惜没机会再看秦老师放的电影了。”
都是围绕露天电影来设计故事情节。
“露天电影还有吗?”
“早没了。有钱的在家看影碟机,穷点的就看电视。”
说明时代变化了,露天电影已成为过去式。
然后大家又感叹一番露天电影的消失才各自散去。按照饭桌上的商定,秦山原今晚到孙伯让家住。大家都希望秦山原住到自己家,孙伯让说,谁都别和他争,他跟秦老师学会了放电影,算半个学生,家里也宽敞,就一个人,到处都是地方。
至此,开始进入两个主角的故事情节。
小说讲得是秦山原遭遇孙伯让复仇的故事,但作者并没有让秦山原直接遇到孙伯让,而是让他先遇到村里的人,再通过聚会遇到。可以看出,后一种方式,是很自然地讲出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式,为什么作家要这样写?那么下次我可不可以换成这种方式?
秦山原说:“你家人不在?”
周围一下子静下来。孙伯让倒是笑了,说:“老婆跟个放电影的跑了,十几年了。”
“一下子静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孙伯让的痛处。有一首歌《突然好想你》里有一句“最怕空气突然安静”,这下子空气突然安静了。
“十几年了”,说明孙伯让的老婆跟个放电影的跑了,是在秦山原离开之后。
秦山原看看别人,好在不是所有人都盯着自己。
“跟秦老师没关系,”孙伯让说。“你之后的放映员,姓丁,那狗日的。”
秦山原松了口气,哦。
不是所有人,说明有好多人在盯着秦山原,十个里面有七八个。
动作描写很简单,但特别能反映秦山原的心理活动。
第三小节,从情节来说是:初次相遇,点出当年的故事。接下来的第四小节,拉开了复仇的序幕。首先是看遗址,情节就写得很细了,连贯性很强。
出了老方家的门,从黑暗里冒出一个更黑的小影子,吓秦山原一跳。小黑影说:“我爸叫顾大年。”
这个小黑影的情节去掉是可以的,但为什么不去掉?他是有某种功能性的。不像前面“三里、老方”等人是暂时的工具人,而这个臭蛋的功能性更强,在叙述上有一种功能和作用存在。
比如我们写雪景,然后也赋予了它一些意蕴,那么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你不可能在第一小节写了,第三小节或者说后面都没再出现,这样的话就没必要把它作为一种意蕴来铺设。如果我们想把它作为一种意蕴,我们就要隔几个小节写一下,让它具有连贯性。就像《露天电影》里的“臭蛋”一样。
顾大年是否在喝酒的人里面?会让人思考这个问题。
孙伯让揪了一把小黑影的耳朵,“回家睡觉去。”
“我想看露天电影。”小黑影又说。
秦山原听出他就是下午见到的那小孩,故意问他:“你是谁?”
“我叫臭蛋。我爸叫顾大年。”
秦山原根本就不认识顾大年,包括前面的“三里”。
“儿子,回家睡觉去!”孙伯让又要揪他耳朵。
秦山原说:“你儿子?”
“干儿子。大年你一定也不记得了,当年也帮你看过放映机。”
这让人产生一种联想,顾大年的老婆是不是和秦山原也有故事?说明孙伯让和顾大年的作用是一样的,两人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意思在里面。
秦山原又说,哦。
臭蛋不回家,一直跟着他们,孙伯让怎么赶他都不走。孙伯让说,那好,过来背包。臭蛋就背起秦山原的旅行包,像条不吭声的小尾巴。路面油亮亮的黑。孙伯让建议到处看看,秦山原说好,这一趟来海陵就为了到战斗过的地方怀怀旧。
“不吭声的小尾巴”,这个比喻句很亮丽。
孙伯让的目的是让秦山原看当年的“犯罪”现场,秦山原有自己的思想系统,他认为那是他“战斗过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对比,有反讽、荒诞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呢?遗址是有历史意义的,我们看到这种词语,会感觉到有一丢丢的小幽默。庄严的词语,但它背后的故事是低俗的。这样就达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以后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拿来这么写。
三、小结
1、小说的结构一般情况下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情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突然就把矛盾点给突显出来。
2、如果小说共分六节,在布局方面可以这样去考虑:第一节是开头,第二节往往写过去事件,第三节要进入主线或问题里面去,第四五节是闹矛盾冲突的时候,第六节是结尾。
3、紧紧围绕故事情节来写,适当使用简笔的写法。
4、用少而精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5、功能性的人物或作为意蕴来铺设的环境,隔几个小节写一下,让它具有连贯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