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访小东门横水渡遗址,傍晚返回时经过合江楼。站在东新桥头看华灯初上的合江楼,神思着上去看看。问楼下广场值班保安可以上去吗?说可以,不过要在白天,夜间是不开放的。文星塔也是在上次看了文笔塔后才想到的。来惠州十余年,竟然没有上过合江楼,有点不可思议。以为有多欣赏苏东坡,愚钝至此,自叹服了。这天,趁转班半下午的时光,正好去一看。
合江楼在惠州府的东北部,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历来是惠州府城的东城门,也称小东门、合江门。
惠州合江楼骑行到达时快下午五点钟了。寻着上楼的电梯,直接上到八楼。
一出电梯,来到楼檐廊下,那一刻真是惊艳了我的眼:没想到,楼上有如此的风景!四野开阔,正可近距离的观赏城区。不像高榜山挂榜阁俯瞰城市,城市渺渺,人也渺渺。由于处在城市中心位置,人站在楼上,有山高我为峰的快意。
北面一带,是江北CBD,高端新城,栉比鳞次。从东边上游的东江大桥到西边下游的惠州大桥,合江楼座拥“C”位。视觉上,呈现出半弧形的立体空间。
顺时针方向转到东面,楼下即水东街。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清末时,是商业旺地。建筑风格是兼具中西合璧的骑楼。2001年改建后,规划成古玩工艺旅游商品街、地方风味美食街等。水东街再往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东坡祠,原白鹤峰所在。
楼的南面,西枝江水平静无波,澄清如练。放眼望去,跳过西湖,远处可见挂榜阁,挂榜阁往西山脚下即是惠城的肺:红花湖。
再到西面,东新桥上车辆来往穿梭,把原惠州府与归善县畅通连接。桥的西头有文笔塔,古城墙,有千年府邸所在的中山公园。
东新桥以合江楼为中心,南北东西往来,水陆便利。
据了解,当年苏东坡由小东门横水渡登岸,来到惠州,落脚第一站就是合江楼。所以说,合江楼的闻名,乃至惠州的人文,离不开苏东坡。
站在楼上,四面极目,想像着苏东坡山一程水一程,风尘迢迢,远远地从东江逶迤而来,然后,接到江边的合江楼寓居,似乎不觉得贬谪有多丧气,倒有一种逍遥自在的诗情画意。在水上,在山林,这样的旅行,我以为很有意思。当然,这仅仅是我幼稚的美好想像。
眼前的合江楼,飞檐斗拱,彩壁翘角,很是漂亮。加上江景临窗,好一个美的所在。
合江楼在宋时,是三司行衙朝廷官员驿站,叫皇华馆。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干部招待所和高级宾馆。因此,我也奇怪,贬谪的苏东坡怎么住上这样好的地方?原来,当时的惠州太守詹范对苏东坡的才品都敬仰非常,特意安排其入住。
西枝江说起苏轼,给人的印象是一生颠沛流离几起几落,貌似吃了很多的苦。诚然如此。但是,从初寓惠州,太守的关照,以及史言城民对苏东坡的欢迎,官民鱼水等情况来看,把它与普通百姓的一生比较,苏东坡的生活只在其上。说苦,有百姓苦吗?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人文,大环境的趋使影响是一种重要原因。我的意思是,神或许有,但是,神也有缺限。而我们普通人,人云亦云的多。或者说,对历史的真相,究竟了解知道多少呢?我没有追星的癖好,也没有崇拜的对象。说有的话,我只敬仰周总理。
以前,当我拜访某处古迹,设身处地,总以为并想象着当年某人物在这生活的情景,感觉是与他们亲密接触,从古迹一草一木中,似乎都残有旧时的痕迹,神交领教,特别满足。后来,我失望了。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迹,都不是当初的样子。譬如现在的海子故居,是移迁仿建的。富阳郁达夫故居同样也是后来移址重建的。其实,这个容易理解,因为时代的发展,总避免不了变迁。只能说明当初的我太幼稚,情感上一厢情愿。
现在的合江楼,自然不是当初的合江楼。从宋代,清,到抗战时期,几经损坏修建。由于原址被占用,现在的合江楼为2006年起异址重建。新建合江楼坐落于东新桥东岸。楼体俊朗挺拔,造型为清代官式风格、重檐攒尖顶造型。合江楼灰瓦白墙,红柱青台,彩画斗拱梁枋,整体建筑逐步向上收窄,二层以上每层均有挑台环绕。主体建筑8层加基座共9层,辅以古色古香的码头和广场。高48.77米。
东江第一楼作为惠州人文一个重要载点,大文豪苏东坡寓惠第一站的合江楼,怎么可能没有诗呢!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寓居合江楼》了。
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还有两幅喜欢的楹联,也摘抄下来。
东一楼,挂有“合江楼”三个大字,表明是楼的正脸。联曰:
二水波光曾照文魁居此地
三州功业不忘学士惠斯民
东八楼,牌匾上写:东江第一楼
联曰:
万里风涛频涤砚
百年心迹一登楼
由东江第一楼,让我想到“春江第一楼”。可见天下共通的事物多,情理归一。
春江第一楼,说的是浙江富阳富春江边鹳山上的一处楼阁,二层,修在半山,山也不高,站在楼上,可远眺在富阳拐弯的富春江江面,仍有拖船马达嘟嘟慢慢游移。视线不比合江楼开阔,但望得很远,天地苍茫。上下两边也各有桥,是富春江第一、第二大桥。我总觉得富春江比东江阔,都指的是所见的城区段。东江上没有成批的拖船,或许有,但没有见过。富春江的水运显然比东江发达。这些可能跟历史环境有关。
在八楼上面呆了近一个小时。与一个客家靓仔聊起了苏东坡。一张口,才感到知道的太少。似乎知道一点,又不能细说出。凡事浅尝辄止,内心惭愧,想找话题也没有。靓仔倒是很热情友好,惠州确实不像北(京)上(海)有那么重的排外性。
惠州文星塔淡淡的夕阳已经隐去了,暮色降临,我还要去文星塔,匆匆走下来。各层没有特别去看,有的灯也没开,有两层好像什么公司或是工作室占用,主要在三楼看了几分钟。三楼是妈祖文化宣传的一个点。里间几位男女围坐桌前喝茶,聊天。面朝外面坐的是一位气质美女,中年了,好像穿的旗袍,一头黑亮的长发。虽然瞟了两眼,但老眼混浊,看不真切,只感觉一股优雅自在。
又想起杭州西湖边的望湖楼。记得才二层,木梯上去,二楼成了茶室。我认为,像这些人文古迹,应该完全对人民开放,而不是被私人占用。
离开合江楼,过东新桥,沿着滨江西路一直走。不到二公里,就到了文星塔。
文星塔在文星公园内,修在东江边。
建文星塔有说为镇江之用,也有为提倡人文,增科举等说。明朝叶世任有《登文星塔》诗:清秋揽胜与云平,紫气氤氲忆旧京;岳色嶙峋常护榄,江涛呼吸欲浮城。高标鹳雀频回顾,华落鱼龙只自惊,指点中原今古事,烟波万顷正含情。
塔貌似文笔塔,绕塔顺时针三周,心里做着祈愿。离开前,找到壁上刻写的塔记,抄录如下:
文星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年),惠州同知丘一鹗与郡人叶萼、叶梦熊妻子廖氏等出资兴建。旧址位于东江边三台石上,故称大江塔,或三台塔,古时西湖名胜三台晓日即此景。
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飓风摧坠塔顶。次年,知府蒋立昂,郡人殷光昌、邓延瑜等复建。塔高约三十五米,为七层楼阁式砖塔。民国初,塔楼因年久失修朽坏。一九七零年,为取砖筑防空洞,拆除文星塔。
二零一三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兴建文星公园并重建文星塔,次年建成开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