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写作中遇到过这样的困境:为什么我的文章逻辑缜密、思路清楚,可对方却并不买账?或者经常被提醒写作时需要同理心,文字要有温度,可实际操作时却无从下手?
事实上,写作就是一种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我们提升写作水平的过程,就是不断优化沟通质量的过程。
因为写作单向传播的劣势,所以我们需要用更丰富的信息化语言,用文字这种形式与读者建立信任,进而达到理性和感性上的一致。
在写作中,即使你用理性和逻辑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或者是促成了最终目的,最多只是达到70分的水平。那剩下的30分,要从哪里入手补上呢?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沟通的三要素,分别是:Ethos(性格)、Pathos(情感)、Logos(理性)。
Ethos是指你的人格魅力和信用指数,Logos是指逻辑和说服力,Pathos是指用来调动对方情绪的情感。在沟通中,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而在写作这种沟通方式中,当你失去Ethos这个天然的优势时,更需要在其他两个要素上下足功夫。
通俗来讲,所谓文字的情感和温度,就是情商在写作中的体现。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更有温度,更容易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感性愉悦,进而完成一场更顺畅的沟通呢?下面,我将告诉你3个有效的办法:
01 尽量避免负面词汇出现
在这里,你先回想下自己在日常用语中,这些负面词汇的出现频率:随便、无聊、没意思、真的假的、有病啊、郁闷.....
很多人会因自己的客气和礼貌,被人说成“太客气、太见外”。但事实上,过分客气和礼貌都比生硬、不礼貌好得多。因为使用正面词汇,能更好的促进你做出良性价值判断,形成更好的Ethos。
同样的问题,放在写作中就很好理解了。如何凸显自己的专业性呢?就是你所做的每一步工作,都是方便别人做下一步,而不是给他人埋坑,或是让后面的同事帮你处理问题。
在写作中,尽量别用“命令式”的词汇,如“必须、立即、赶快”等词汇,写“可以做、应该完成”,而不是“不能做、没有做”这种词汇。
这种错误其实在平时的邮件往来中较为常见,大多数人将此仅理解为“神经大条”。但讲真,职场上并没有人愿意为你的“神经大条”买单。
02 擅用“润滑剂”式的句子
没有人喜欢被否定,这是人性。
而放在现实的写作中,我们常常有许多违背人性的操作。例如让你做某项项目分析时,你找到了该项目的不足和劣质,并提议应该及时放弃这条产品线。
当然,当下摆在你眼前的往往是:该项目的弊端和不成熟,其商业逻辑根本经不起考验,其盈利模式很难在竞对林立的市场中跑出来等等。
然而,你没看到的情形是:公司在这个项目中投入的成本,负责该项目的领导真实的内心活动等等。可能领导想看到的不是你与他争论,他更想马上得到支撑该项目走下去的数据。但事与愿违,你的分析符合逻辑,你的数据足够精准。
那么此时,你就需要一些“润滑剂”式的句子放在项目分析后面,例如“因为情况有变,所以暂停该项目可以节省多少成本”、“该项目过往积攒的经验和数据,将有利于下一个项目的开启”等语句。
你要相信,作分析写报告比你牛逼的人大有人在。但职场是个比拼说服力的地方,说服这件事情,往往走相反的路径更容易靠近。
03 做个精致的信息“汉堡”
我们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它最后揭示的道理是:面对信息时采取两种态度,能更好解构信息的本质。否则,在一种态度下信息往往会跑偏失真。
在写作中,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好消息,相反坏消息的比例也很高。
举个例子,当你给对方的报告写个评论建议时,你已经熟知报告中的弊病和缺点,但你能开门见山说对方写的有多糟糕吗?或许对方可以接受,但我们能否换种更有效的方式呢?
如果将坏消息比喻为一块“烂肉”,我们在传递坏消息时最好要用两块“面包”包裹夹住,从而保证整个文章的温度。例如你要写封辞职信,没必要上来就写“我如何如何不爽,所以决定走人”这种。
如果用上面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这么处理一封离职信:
第一块面包:表示谢意,感谢自己在职期间领导和同事的支持,自己能力的提升等等;
中间是烂肉:提出离职,传递出这个“坏消息”
第二块面包:说明去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想法等等。
其实,没必要小瞧离职信这件事情,它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职场上的格局。既来之则安之,没必要“走一处臭一处”。
总结一下,写作的本质是一种沟通,通过提升文字的温度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提升文字的温度有3点方法,一是尽量避免负面词汇出现,二是擅用“润滑剂”式的句子,三是做个精致的信息“汉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想学习更多写作方面的知识技巧,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非写作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