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在四书五经里面算是比较特殊的一本,因为它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经书。它为何被列入经书的范畴,一直是我们不了解的地方。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孟子也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实在是因为《春秋》是孔子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以史实为案例编纂的一本开启智慧的书,它能告诉人们在欲望的动荡的世界里面怎么回到内心,获得个人、家庭甚至国家的安宁。
读《春秋》需要三传并读,方能领会其中深意。《春秋左氏传》以记录史实为主;《春秋公羊传》主讲大义,给事件定性;《春秋谷梁传》则从不同角度对事件做了评论,甚至是批判性的。在读《春秋》之前,建议先读四书,尤其是《中庸》,对加深理解有所帮助。
10月1日至4日,刘伟见教授应弟子们邀请,再次来到江阴开讲《春秋》三传。此次听讲,也是对我过去所学所想的巩固和开拓,简要叙述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礼”的了解和理解。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亲戚办个酒席有很多规矩,晚辈见礼、客人送礼、主人招待、办事流程等等都有规矩,不能随便逾矩(当然现在已经简化许多了)。过去虽然按照规矩做了,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乐在其中的,但是心里并不认同,觉得这些规矩太繁琐太无聊了。
《春秋》以礼为依据,对史实做了评说,尤其是诸侯失礼的地方,笔墨浓重,对失礼之人极尽贬斥之意。从这些故事中,慢慢体会到,“礼”作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维持我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在对于个人身心健康方面的帮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知礼”其实已经成为我们在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诉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要接受你,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知礼”即是其中之一。人们无法通过撬开你的脑壳看到你的思想,来判断你的能力,只能通过你的表现来判断,“礼”即是判断标准之一,“知礼”也就成为我们在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了。现在有很多期望脱离社会的“**宅”的出现,其实也是不“知礼”的表现,“知”不仅是“知道”有哪些应该遵守的礼节,还有“知晓”的意思,即通晓这些礼节的必要性。同样的,我们想要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活得很好,就得“知礼”,鲁莽从事只会获得他人的斥责,也是对自己的无情打击;遵守礼节,从这些环节中获得他人、社会的肯定,是对自己无形的鼓励,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让“知礼”成为我们在社会生存的基本诉求。
第二,善善恶恶,人之初也。大家从出生就都一样,亲近善良的人,厌恶丑恶的事,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更重要的是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另一方面,存善则善,存恶则恶;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勾起来的都是他人的善念;心藏恶念,就会多了一层揣摩他人的心思,活得更累。其实生活中的矛盾和误会,所欠缺的不过是沟通罢了,平心静气,设身处地,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槛儿。
第三,是孔子对史实那果断的判断。对于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孔子都做了清晰的褒贬,他觉得是对的,不吝赞言,他觉得是错的,态度鲜明,没有模棱两可的敷衍之词。而对于当中的人物,也是不同的境况不同的称谓,所谓“春秋无通辞”,做了好事就赞称他,失礼了就贱称他。从这些不同的称谓中就能体会孔子的大智慧,“微言大义”,可以得见(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
从这里看到的,其实是要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做定性处理,让它们成为当下行事的借鉴,而不是不停得沉醉在追思和懊悔之中。
读过的书,都会成为以后要走的路。之前理解的见解值得庆幸,新的内容值得探索,且行且珍惜这个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