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还在读研的时候,偶然间跟一个已经是小学老师的高中同学聊天。虽然当时我从未设想过如今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但出于好奇,询问道:“跟小孩子打交道是什么感觉?”或许她当时跟我说了许多,我现在只记得一句话:“小孩子很可爱,他们有时候会喊错,一着急会把你喊作’妈妈’!”当时心想,小孩子果然是呆萌呆萌的。
回想两年前自己面对一群刚刚告别幼儿园6岁的孩子时,小豆丁们果然会喊错,尤其在着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面对这样的情形,我都会一笑了之,默默想着,他们too young too cute啊!开学一段时间后,这样的“错误”便再鲜有发生了。直到最近,三年级的他们居然又出现了类似的“错误”,有叫“妈妈”的,有叫“姥姥”的……当孩子把我喊错的时候,我居然很开心。在我看来,这绝非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他们在一种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下,一种本能的反应。或许在某一瞬间,他们觉得这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并非是以学生和老师的身份在交流,这是我理想中的班级生态。
就在昨天午饭后,我居然被班里的孩子挡在了门外,我依然很开心。几个孩子站在门口,要我说出他们设定好的进门暗号,方可进班。我自然是说不出的,不得不解释了一番,说明要回教室拿东西,还挺着急,孩子们方才很给面子地帮我打开了门。在他们心中,老师不是班级的绝对领导者,同学和老师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同样都是班级的主人,可以一起制定班级规则,维护集体权益。
这种平等同样可以存在于课堂。几周前,我跟东方商量在班内实行小组制,各组从定组名、想口号、建设小组文化,到用星星量化每个小组成员全方位的表现。孩子们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和热情,集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是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的,毕竟人是群居动物。一天课堂上,一个孩子对小组被扣星提出了质疑。在课上提出想法之后,他并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课堂也继续进行。下课后,他选择主动跟我交流,经过讨论,我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确有不当之处,于是决定给该小组加回一颗星。用合理的方式合理地解决问题,老师也会犯错,师生可以平等对话。
又是昨天课间,一个孩子声泪俱下、来自灵魂的拷问让我觉得很欣慰。“曲老师,你觉得我们每个小组的星星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声泪俱下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小组星数最少,做得不够好。因为很在乎,因为想做得更好。是啊,只不过是墙上的一个个符号而已,能有什么用呢?在孩子们看来,那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集体荣誉感。经过跟他沟通,尝试找到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相信这个小组不久定会令人刮目相看。
一间教室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样貌?或许,一间教室更像一个超级迷你的社群,尤其是对于身处一所K12学校的学生,毕竟10年以上同学缘分并不常见。在一间教室里,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教室里每个人,包括老师和孩子都在不断成长,都在变得更好。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