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空间关系和时间维度的双重融化,创造出神奇之境
中字的字象有多种解释,这里选取类似的两种。
一、建鼓之形
先来看一张图,这是汉画像石的拓片。所谓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文化面貌。
汉画像石 敲击建鼓上图描绘的是敲击建鼓的情形:“建”是“立”,一面大鼓,树立在底座上;有高大木柱贯穿建鼓中部,木柱顶端饰有羽葆,像旗旒或流苏之类随风飘扬;建鼓在中间,左右两侧有两人相对击鼓,周围有琴瑟伴奏,并有杂耍艺人表演(据《汉字文化讲堂》)。木穿建鼓,构成“中”形。
建鼓敲响后,民众自四面八方来聚,听令受教,把建鼓围在中间。这就是“中”字的本义。
《易》与《礼》都说“鼓之以雷霆”,鼓跟雷具有同样的功能:鼓动万物生长。而且,雷,作为天之鼓,能够传达“天音”,交流天人的意旨,是“中”的一种存在形式。
《白虎通义·礼乐》说到鼓,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句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相”是谁跟谁呀?当然也是“天人”交流,所谓“神明报应,天地佑之”。鼓声能够“奋至德之声,感和平之气也”,才有一鼓作气势如虎。
因此,把“中”释为建鼓之形,除了表明位处中间的空间关系之外,还有传达天音,召唤民众,振奋精神,凝聚向心之意。
如此则,中,中央,首先是指和四周或上下左右距离相等的位置,四方上下六合的中心。当然,除了空间定位,中央还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自然就蕴涵着民众团结在中央周围这个重要的意思。
二、旌旗之形
中 甲骨文字形甲骨文字形,像旗帜随风飘扬之形,中间有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同样意味着,帅旗所在,众将士所向。
有人说飘带可以在旗杆上方,下方怎么会有呢?好像不合情理。姜亮夫说,中字是一天的中午,太阳正当空,旗帜的影子正,上方是旌,下方是旌的投影。有点像日晷测日影。
姜亮夫进一步指出,旗帜成为一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信号,于是,中,又跟时间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出于对时间分寸的拿捏,产生了一个万分重要的观念:时中。
道家讲守中,儒家讲中庸;中和、中道、中正这些词说明“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显然,“中”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空间位置的层面,而当它与“时”结合在一起,就变成对天时的把握。遇见时势、时机等等,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而是恰到好处的“中”。
然而,不及与过是随时都在发生着的,要时时刻刻都留意。《易》蒙亨,以亨行时中也。中,并非停留在某个中心点位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时变过程里,因此需要随时而得中,如此才能“亨”。“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君子与小人对比,说明行时中之难,唯君子方能行时中。行时中,贵在一个行字,易经为此提供了一整套实践方略。
标有日月的旗子“中”字源起于广义的“神圣杆柱”,无论是旗杆、鼓杆,还是其他如表杆、族杆、杖杄抑或祭祀杆……,都是标志族团所在的“世界中心”,体现自我中心幻觉的“神杆”!
仿古的神杆为您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