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一词在中国古代原本是螃与蟹的统称,古人将生活在大海中的螃蟹称之为螃,而淡水里的则称之为蟹,不过现在二者是没有区别的。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相传几千年前,江河湖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它不仅挖洞使稻田缺水,还用螯伤人,因此被称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遣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工程。为了对付它们,巴解便在城边掘条围沟,沟内灌入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中烫死。夹人虫烫死后全身通红,并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香味。巴解一闻,觉得很香,于是将其掰开来尝尝,没想到特别好吃,夹人虫便一下子成为了百姓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人们为了感激巴解,就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史书从未记载过,因此并不可信。
巴解目前我们可以找到的关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最早明确记载,是在东汉郭宪撰写的《汉武洞冥记》里,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但《洞冥记》记怪异之事,内容多半子虚乌有。而《周礼》中则有这样一段话:“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不过《周礼》的编书年代存在争议,有说春秋的,也有说战国的,但更多的说法是东汉和西汉。虽然中国人吃螃蟹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起码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人吃蟹了。
常言道:“九雌十雄”。意思就是农历九月吃雌蟹,农历十月吃雄蟹。因为在农历九月时,雌蟹的消化腺和卵巢长成了蟹黄,非常饱满。但一过九月,雌蟹会找雄蟹交配,为了保护蟹卵,它会透支很多体力,肌肉也就不怎么结实了,蟹的质量便会下降;雄蟹长得慢些,直至农历十月时,它要储备能量,脂肪就会渐渐堆积起来,长成蟹膏,非常丰厚,这个时候吃口感是最好的。那我们要怎么分辨雌蟹与雄蟹呢?其实方法很简单,正所谓“九月圆脐十月尖”,所以只要看一下它的腹部就知道了——雄蟹腹部是三角形的,雌蟹则是圆的。
龙虾包括海虾、名虾、对虾以及河虾之类的虾,它们与螃蟹的亲缘关系其实是很近的,都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螃蟹的头部和胸部在外表上无法区分,因而叫做头胸部。虾的头其实也是它的头胸部,而它那条我们以为的身体事实上属于腹部。这就是螃蟹与虾的相同之处。
我们在家里煮螃蟹时,就会发现它煮熟后会变成红色,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蟹壳中含有一种叫做虾青素(也叫虾红素)的物质,它属于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本身是橙红色,但可以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相结合,变成红、橙、黄、绿、蓝、灰、紫等其他颜色。在加热的过程中,其他颜色组成的蛋白质遇到高温会破坏、变性或与虾青素分离,螃蟹的颜色就会变回虾青素本来的颜色——橙红色。
中国有个成语叫“横行霸道”,用它来形容螃蟹也毫不为过,因为螃蟹它总是横着走路,两只钳子高高擎起,显得十分霸道。那么螃蟹为什么喜欢横着走呢?其实这缘于它身体的结构。螃蟹的每只步足都由七节组成,关节只能上下活动。其实它可以很缓慢地往前走动,但速度远远低于横着走,因为它前后摆的话幅度很小。另外也和它身体的长宽比有关,它身体的左右方向宽于前后方向,这样就能以低的能耗,快的速度钻入窄长的洞中,躲避敌害。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最早可能有类似这种形状的螃蟹是直着走的,但它逃起来的速度很慢,于是就被敌人吃掉了,而那些选择横着走的螃蟹便逐渐进化到现在。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只能横行,比如和尚蟹、蜘蛛蟹、寄居蟹就能往前走。
我们买螃蟹时,经常能够看到它们在吐泡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螃蟹生活在水里,和鱼类一样用鳃呼吸,只不过它的鳃和鱼的有所不同。螃蟹的鳃长在身体的上面两侧,表面由坚硬的头壳盖着。它先是将水从身体后边吸进去,接着从水里溶解氧气,过滤完后从嘴巴两边吐出来。螃蟹的腮能够残留许多水分,帮助它上岸了还能呼吸,但它呆在陆地上的时间久了,它腮里的大部分水就会被空气带走,腮便逐渐干燥,它感到呼吸困难就拼命地鼓动嘴和腮,不断吸一些空气,再排出腮里少许的水分,水连同空气一并吐出就形成了无数小气泡,堆在嘴边。假如你在厨房手不小心被螃蟹的钳子夹住了,这时不要试图去用力挣脱,因为螃蟹钳子的力气很大,你不一定挣脱得掉,而是应该把它放到一盆水里。螃蟹一到水中,它要逃走的欲望比继续夹你的欲望更强烈,于是会松开钳子,你也就没事了。
螃蟹味道鲜美,但吃起来有点麻烦(比如扒壳),因此有些人会选择买蟹肉棒来吃。但事实上,蟹肉棒里面是没有蟹的,它的食材是淀粉、鱼糜、蟹味精、蟹香精、水、糖、味精以及蛋清蛋黄,然后再用食用色素给它上色,使其像螃蟹一样外红内白。因此,不要以为你吃蟹肉棒就等同于吃蟹,它其实跟螃蟹一点关系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