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了张志和老师关于《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讲座,讲座中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了我。
张老师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什么是中华文化复兴这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应有的文化自信,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党中央首次把文化自信提高到国家和民族层面。
张老师在讲座中说,之所以重视文化自信,正是我们不那么自信,所以才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
世界文化格局中,一直是西强我弱的状况。提出文化自信,就是希望能够把中华文化推到更美好、更高远的境界,确立她在世界文明中更加独特、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构成了四个自信。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给出了很多种解释。张老师在讲座中用一句话慨括:文化是社会人的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的规定性。咋一听觉得很难理解,仔细想,觉得张老师的解释鞭辟入里。
我们外在的一言一行,内在思维方式,都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严己宽人等等,都是我们从心里认同的文化。
那什么是文化自信。张老师认为:中国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自信,指的是中国人民对于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精神力量的坚定自信。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样一个坚定自信,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必将迎来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借用张老师讲座中发言:从鲜明独特、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来。
我们说,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让我们能够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比如我们常说的“自强不息”,就是一种刚健有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句话最早记载于《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阐述的是我们面对困难的一种积极态度。
古人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是需要向天地来进行学习的。看天地四时流转不息,大江大河奔流不谢,日月山川四季流转,一直都不停留。所以人要像自然界一样,不断向上,不断生长,奋发有为。
正是这种理念的支撑,让我们中华民族在面对各种挫折和磨难的时候依然屹立不倒。 大家可能认为这个非常正常,因为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不都是这样吗。
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是这样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比如印度文明,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他们在面对外部的困难和需求的时候,选择后退。现在印度贫困人口众多,但是人民满足感强,生活安定,也是基于这样一种人生观和自身的文化。
对于中华文化的复兴。我认为,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文化复兴不仅仅应该是是单纯的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是要借助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和思想,对世界作出贡献。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基于和合共生这样一个理念,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太极八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文化认知也是高度吻合的。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有更深的认知,对于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加的认同感。
我更加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从心里认同我们的文化。只有文化自信了,我们才能更加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让每一位中华儿女爱我中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才能不断增强。
网友评论